亦可治疗颈项强痛.ppt

  1. 1、本文档共10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四章 推拿穴位 ;本章内容;本章学习重点;第一节 小儿推拿穴位概说;1、根据脏腑命名——大肠,小肠,心经,脾经等。  2、根据人体部位——腹,胁,脊,五指节等。 3、根据作用作用——精宁,端正,止泻等。  4、根据阴阳学说——阴池,阳池等。 5、根据五行学说——肝木,肺金,肾水等。 6、根据动物名称——老龙,黄蜂,百虫,龟尾等。 7、根据山谷河流——山根,洪池,天河水,水底等。 8、根据建筑物体——天庭,天门,三关等。 ;三、两特定穴概念比较 小???推拿特定穴:小儿推拿所特有,有特定部位、名称、操作 方法和临床作用,不属十四经; 经络学中特定穴:与经络有密切联系,因有特殊临床功效而得 名,属十四经的一部分。 四、小儿特定穴取穴方法 与经络腧穴学中取穴方法相同: 体表标志法:腕横纹、指纹等; 折量分寸法:膝中至外踝长多少寸? 指量法:中指中节指骨掌面横纹间距多少寸?;第二节 头面颈项部穴位;;位置:自眉头起沿眉向眉梢成一横线。 操作:用两大拇指从眉心沿两侧眉骨向眉梢分推,其余四指轻放在头部两侧固定之,推30~50次。为“推坎宫”或“头部手法二”,属常用手法。 作用:疏风解表、醒脑明目、止头疼。 临床运用:推坎宫能疏风解表,醒脑明目。 外感发热,头痛---与推攒竹,推坎宫,揉太阳合用。 目赤肿痛---与推坎宫,清肝经,掐揉小天心,清天河水合用。;3、太阳;4、印堂(眉心);5、山根(山风、二门 );位置:在鼻下人中沟正中上1/3与下2/3交界处。 操作:用拇指指甲掐3~5次,或掐后加揉或掐之醒后即止(不要掐破皮肤)。 作用:醒神开窍。 临床运用:用于急救,对于中暑、窒息、惊厥或抽搐有效。 ;位置:鼻翼外缘旁开0.5寸、鼻唇沟陷中。 操作:用食、中指或两拇指桡侧按揉20~50次。 作用:宣肺气,通鼻窍。 临床运用:治疗感冒或慢性鼻炎等引起的鼻塞流涕、呼吸不畅,多与清肺经、拿风池等合用,配合治外感“四大手法”效果更佳。 ;位置: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用力咬牙时咬肌隆起处。 操作:用拇指按3~5次或中指揉30~50次。 作用:按牙关开窍,揉牙关疏风通络止痛。 临床运用:按牙关主要用于牙关紧闭;揉牙关治疗口眼歪斜。 ;位置:前发际正中直上2寸,百会前骨凹陷中。 操作:用拇指自前发际交替推至囟门,或自囟门向两旁分推;或用掌心轻揉之,30~50次。 作用:镇惊安神、通窍。 临床运用:多用于头痛、惊风、鼻塞。 ※小儿前囟正常闭合---12~18个月,手法要轻,勿用力按压。;位置: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会点,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 操作:用拇指螺纹面、掌心揉按之,也可用灸法。 作用:镇惊安神、升阳举陷。 临床应用:惊风,眩晕,昏厥,脱肛,遗尿等。 脱肛,遗尿---补脾经、补肾经、推三关、揉丹田合用。;位置:耳后入发际,乳突后缘高骨下凹陷中。 操作:用拇指或中指作揉、推运、掐法,揉、推运30~50次,掐3~5次。 作用:疏风解表、安神除烦。 临床应用:疏风解表,治感冒头痛。 推攒竹、推坎宫、揉太阳、揉耳后高骨合用组成解表“四大手法”治外感表证。 安神除烦,治神昏烦躁----配揉百会、清肝经、清心经。;12、风池;13、天柱骨(天柱);位置:颈部两侧,沿胸锁乳突肌成一线。 操作:用拇指指腹自上而下推抹,称抹桥弓;用拇、食、中三指拿捏,称拿桥弓;或用食、中、无名指揉,称揉桥弓。揉3~5分钟,揉捏10次,拿3~5次。 作用:行气活血、软坚消肿、舒经通络。 临床运用:用于治疗小儿肌性斜颈。 ;百会、印堂、人中比较;第三节 胸腹部;;;位置:乳头直下第五肋间隙。 操作:用食指或中指指端揉30~50次。 作用:化痰止咳,消食化滞。 临床运用:多用于胸闷、胸痛、咳喘等。 ;位置:乳头外侧旁开0.2寸。 操作:用拇指或中指端揉30~50次;用两手拇指、中指拿3~5次。 作用:揉法---宽胸理气,止咳化痰;拿法---降逆止呕。 临床运用:揉乳旁用于胸闷、咳嗽肺气上逆等症,拿乳旁疗呕吐。 ;位置:腋下两胁至天枢一带。 操作:两手掌从小儿两侧腋下搓摩至天枢穴50~100次,称搓摩胁肋,又叫按弦走搓摩。 作用:顺气化痰、开积聚。 临床运用:用于小儿食积、痰涎壅盛、气逆所致胸闷、腹胀、气喘等。 ;位置:脐上4寸。 操作:用指端或掌根按揉100~300次,称揉中脘;掌心或四指摩中脘5分钟,称摩中脘;沿喉至中脘直推100~300次为推中脘。 作用:宽中理气、健脾和胃、消食和中。 临床运用:多用于消化系疾病,如胃痛,胀满,积滞,呕吐,泄泻,食欲不振等。 ;位置:腹部。 操作:用两手拇指沿肋弓角边缘向两旁分推称分推腹阴阳;掌或四指摩称摩腹。 作用:健脾和胃、理气消食。 临床运用:用于乳食停滞,胃气上逆之恶心、呕吐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