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冈国中校本课程‘垃圾掩埋宇焚化’之课程发展.DOC

凤冈国中校本课程‘垃圾掩埋宇焚化’之课程发展.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 66 鳳岡國中校本課程「垃圾掩埋與焚化」之發展研究 第一章 緒論 壹、研究背景 本校為了因應二十一世紀~一個資訊爆炸、科技發達、社會快速變遷、國際關係日益密切的新時代下所制定的課程變革,除彰顯課程實用性、多元性,更強調發展學校特色,以培育學生本土化與國際化的視野與觀點。自九十學年度開始推動校本課程,後更發展出本地特色的濱海課程。九十二學年度以一年時間挑選一、二年級共四班以每週一節學校行事時間嘗試推行濱海課程四個主題,每一班實驗一個主題,其中由二年孝班嘗試執行「垃圾掩埋與焚化」主題課程。 然而第一年試辦的摸索且教師單槍匹馬缺乏對話夥伴,更在學校環境及氣氛尚未成熟、班級秩序維護壓力與學校活動頻繁干擾下,斷斷續續試行總共不超過六次,其他全改為上理化課或被學生借課排演及平時考試取代等。雖有新竹師院陳惠邦教授、王鼎銘教授就近指導,一年下來老師不但辛苦且非常沮喪,在召開課發會檢視課程時,教師提出調整課程為一學期,由整年級三個班同時推動,以增加老師互動與對談共同解決教學現場與課程困難之建議。為協助順利推動此課程,更為有效快速處理教學困難,在小校與時代背景及課程需求下,透過行動研究應是最有效方式,故本校大膽做了課程調整嘗試,更藉此申請教育研究,以便順利研發適合本校推動的「校本課程」。 貳、研究動機 世界上有許多永久無法解決之難題,「垃圾」可能就是其中一個。人在,垃圾恆在。人多,製造的垃圾也多。隨著社會的進步,垃圾的種類也愈來愈複雜,已經超過了環境所能負荷的地步。於是,大量又難處理的垃圾,成為令人頭痛的問題。垃圾可以「安置」在何處呢? 近年來,垃圾戰爭數見不鮮,沒有人願意住在「垃圾處理場」的附近。在新竹縣竹北海邊,即鳳岡所屬之尚義社區,六年來即為新豐鄉、竹北市共用之垃圾掩埋場,而91年始更規劃為新竹縣焚化爐預定地。如其他的地方一般,同樣都遭到當地居民的強烈抗議。垃圾,是由人類製造出來的,卻又是人類急欲擺脫的對象,更何其無辜成為彼此擾嚷的爭端。身為垃圾的始作俑者,我們要如何面對垃圾?與垃圾共生?亦或點垃圾成黃金? 設計的想法,是打從垃圾誕生之日開始,就必須仔細的正視它。我們是如何主宰垃圾的命運?是適得其所?還是徒留遺憾? 在教學上,教師長期發現在鳳岡地區的學生,因地處邊陲,文化刺激不足,學習態度非常被動,且家庭教養上對學生表現以及學業成就要求不高,所以大部分的學生無法主動的學習。因此,藉著校本課程「垃圾掩埋與焚化」的實施,一方面希望透過與社區環境習習相關的大事,引導學生關心地方事,了解環保真象與困境,引發學生學習興趣與探究真象的能力,教師將學習的責任還給學生,增加學生課堂上參與的機會增加學生學習樂趣,讓學生從被動學習者變成主動學習的掌握者。另一方面,藉由課發會小組的協助,建置教師彼此對話平台,促進教師快速專業成長,此為進行本研究的動機之一。 因此,我們非常希望學生可以藉由這樣的研究計畫改善他們學習狀況增強學習意願。而在這樣優渥環境背景與教師家長期盼下,我們亟欲發展出一套適合鳳岡地區的學校課程,讓學生及親師們培養對鳳岡地區的鄉土情懷與本土認同感。此為進行本研究的動機之二。 此外,也藉由這樣的課程發展,進行教材發展→教學→教學省思→檢討改進,將課程發展與實際運作的過程一一呈現,學思並用、邊做邊學、邊做邊討論,讓學校師生因為這個活動而彼此熱絡,教師更增長見聞、貢獻個人所學及專長,彼此提供意見達到共識,共同推展課程。故希望透過本校教學現場變革,為也在從事校本課程發展的教師們,提供本身在發展課程與推動時所遭遇問題的一套參考方式,此為進行本研究的動機之三。 由於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公佈後整個課程更具彈性化、自主化,中小學可以依據學校現有特色去發展讓學生能獲得更多樣性、符合社會變遷、適性學習的學校本位課程。老師成為課程的發展者,同時也是老師發揮專業自主的最佳途徑(張素貞,民90)。因此,為刺激學校的研究風氣以及提昇教師專業自主能力,以提昇學校課程發展與設計能力,建立學校特色,亦為本研究的動機之四。 近年來,國內一些專家學者致力於推動環境教育,希望透過學校的教學活動,培養學生對環境的覺知,進而達成實踐環境教育的目標。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已將環境教育列入六大議題,透過學校發展本位課程時融入到各個學習領域中,學校實施「環境教育」是未來的一種趨勢,因此,我們希望透過學校本位課程的發展,讓學生對所處的特殊環境問題有相當的認知與覺醒,培養對垃圾問題透析解決能力,也讓學生能夠體驗環境教育的重要,此亦為本研究動機之五。 參、研究目的 教育的目的最終是改變人類思想和行為,因此解決環境危機之道端賴發展環境教育,而良好的環境教育實施有賴於環境課程的設計。學校是一個有組織有系統的教育場所,更是學生獲得知識、態度及行

文档评论(0)

fengrui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