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传播时代的舆论暴力-社科网.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互联网传播时代的舆论暴力 陈燕霞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100024)   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互联网作为一种在重要的传播方式对人们生活所产生的影响正在逐步地扩大, 摘要: 曾经作为积极的力量对社会做出重要贡献的网络舆论正在走向一条偏激的道路,偏离了人们所期望的道路, 逐渐地演变成了一种可怕的“暴力”形式。从最初的“女子虐猫事件”到后来的“后妈虐童”事件,我们可 以清晰地看见互联网这把双刃剑的负面影响,网路舆论开始公开地挑战传统社会的道德底线。从传播学的 视角,我们可以看到此类现象出现的深入原因,并相应地给出对应政策。 关键词:网络舆论暴力人肉搜索话语权群体跟风模仿道德底线 中图分类号: G206.3      文献标识码:A      正文: 一、 浅析网络舆论暴力及其兴起 网络舆论暴力不同于现实生活中的拳脚相交的血肉搏斗的暴力行为,而是借助网络的虚 拟空间用语言文字对人进行讨伐与攻击。当一件违背社会传统道德和触及人类底线的事情在 网络上得以曝光之后,具有一定规模的网民便会争相转帖、发表言论,这些言论往往十分地 刻薄、恶毒甚至残忍,已经超过了这些事情正常的评论范围,不但对当事人形成了人身攻击, 甚至将网络上的影响带至当事人的正常生活,对其进行“人肉搜索”,将当事人的具体的个 人情况和隐私公之于众。 这种做法,是网民在并不完全了解事件本身的基础上,对事件本身做出较为偏颇的评论, 亦或是基于道德批判的准绳,对事件本身持一种黑白分明的态度,而并不是基于理性的分析 与探讨,将事件进一步的扩大化、严重化的同时对当事人及其家人的正常生活和精神状态造 成了严重的影响。 这一过程其实对当事人来说是极其的不公平的,因为网民占据一个优势主导的地位,凭 借其所谓的话语权,对当事人群起而攻之,当事人迫于压力处于一个较为“沉默”的角色, 即使当事人在网上发表澄清言论也不会被信服,从而近一步混淆事实,让事件愈演愈烈。正 如鲁迅在《论人言可畏》中说:“她们的死,不过像在无边的人海里添了几粒盐,虽然使扯 淡的嘴巴们觉得有些味道,但不久也还是淡……对强者它是弱者,但对更弱者它却还是强 1 网络上的舆论暴力对于真正的恶人并无多大的作用,但对于弱者来说却是极端致命的。 者。” 据研究表明此类言论往往发端于个人博客、微博、网站论坛,但起源通常无法考证,消 息来源不明,且其传播的信息的真假往往难以辨别。2可见,事情的起源就有一定的真伪性, 事态的发展让事情本身的真相愈来愈难以呈现在公众的眼前,这个过程对当事人形成了的伤 1 参考鲁迅《论人言可畏》一文(1935 年 5 月 5 日) 2 杜骏飞主编《沸腾的冰点,2009 年中国网络舆情报告》,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0 版,第 406 页 - 1 - 害又是我们所难以想象的。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王凤翔介绍,“网络暴力”现象畅行于中文 互联网,最先进入公众视野的当属 2006 年2 月的“高跟鞋虐猫事件”,主人公的虐猫行为引 起了网名公愤,在网络追缉令的强大攻势之下,主人公为此丢掉了工作,付出了代价。3 接下来,此类事件层出不穷,“人肉搜索”(网友看到帖子后就会去寻找线索,然后找到 4似乎成为了一种十分常见的手段, 线索回帖邀功,这就形成了所谓的“人肉搜素引擎机制”) 一旦有什么激起网民愤怒、好奇、不解的事件就会加以扩大化,在不了解事件本身的情况下 对主人公进行人肉搜索。2006 年将个人感情事情公之于网络的铜须门事件,让外媒惊呼中 国的网民是暴民;2007年 7 月史上最恶毒的后妈事件,本不恶毒的后妈在网络舆论的推动 之下成为了众矢之的;2007 年12 月北京 13 岁女孩的一句涉嫌被教唆的“很黄很暴力”引 起了网

文档评论(0)

fengrui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