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09 年第 6 期 俄 罗 斯 研 究 No.6, Dec. 2009
总第 160 期 Russian Studies Gen. No.160
形成中的中亚地区格局:
尚存的单极残余、不稳定多极和其他选择
杨 成
————————————————————————————————————
【内容提要】 作者认为中亚地区格局不能使用“大博弈”的模式予以解读,复合的
权力结构模式可能更具有解释力。具有传统影响力的俄罗斯、崛起的中国、强大的
美国以及区内大国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等一起构建了中亚地区复杂的地缘政
治网络。中亚国家从国际政治行为客体到日益具备行为主体特征的身份转变,是形
成这种地区格局的重要原因。就中国而言,以一种合作性的多边主义为原则,推动
各方以中亚地区的和平、稳定、可持续发展为共同目标实行开放型的合作,营造和
谐的中亚地区,是一个较好的战略选择。
【内容提要】中亚 大博弈 主体性 俄罗斯 中国 美国
【中图分类号】D73/77.36 【文章标识】A 【文章编号】1009-721X(2009)06-0015-(28)
————————————————————————————————————
一、导 言
冷战结束后,国际社会的发展越来越被地区动力所操控,国际关系的核心问题
——冲突与合作主要镶嵌在各地区事务之中。两极体系的终结和国际新秩序建设的
空转,进一步彰显出各地区对于转型中的国际体系的独立价值。地区现象已成为世
界政治经济更明显的特征。尤为重要的是,在国际格局权力分配有可能发生重大变
化的情况下,地区往往是主要大国博弈的主要场所。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俄关系的中长期前景研究”(项目批准号:08BGJ003 )的中期
成果。
杨成,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助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复旦大学中国外交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日本北海
道大学斯拉夫研究中心外国人研究员(2009/2010)。
- 15 -
在这一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专著和论文开始关注地区、地区玩家及其在国际政
治中的作用等问题。①许多学者指出,地区在理解未来的国际秩序问题上有着不可忽
视的作用。少数专家预计,未来世界格局中新兴地区结构的发展至关重要,人类完
全可能生活在一个“多地区国际体系”(Multiregional system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
中。这意味着后冷战时期国际关系研究出现了地区向度的转向。
一般而言,对于后冷战时期的地区问题研究主要有两类范式:一类是以“合作”
作为核心理念的一体化研究;一类是以“安全”作为核心理念的地区主义研究,其
典型代表为巴里·布赞和奥里·维夫提出的地区安全复合体理论。
中亚地区似乎从一开始就显得与国际政治版图中的其他地区有所不同:中亚国
家与其说一体化进程缓慢,不如说去一体化进程尚未终结。由于中亚各国内部复杂
的相互关系以及外部势力的强行介入,中亚一体化进程遥遥无期。② 另一方面,由于
外部大国已经渗透到该区域并拥有牢固的军事力量,安全复合体理论暂时似不足以
解释中亚地区格局的发展态势。
我们注意到,新世纪以来国际社会有关中亚地区格局问题的讨论经常会滑入新
一轮“大博弈”的思维定势之中。分析家越来越倾向于将中亚格局视为一种参与者
有所增加的新的地缘政治游戏。除了中亚地区传统的强权俄罗斯以外,地区外大国
美国以及崛起中的中国,都越来越多地融入了中亚事务,其他大国和国际组织也纷
纷进入,共同角逐中亚的主导地位。最为流行的一种解释模式是将中亚看作以俄罗
斯和中国为一方,以美国等西方国家为另一方的排他性竞争乃至对立和对抗,中俄
试图将美国从中亚排挤出去,形成自身对中亚的独占性控制。③
现有的文献多倾向于认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