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七年级上册语文半期考试卷.docx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七年级语文第 =page1*2-1 1页,共8页 七年级语文第 = page 1*2 2页,共8页 宁化县2018~2019学年上期期中质量检测 七 年 级 语 文 (满分:110分,考试时间:120分 ) 一.积累与运用(15分) 学校 学校 班级 姓名 座号 密 封 线(密封线内不得答题) …………………………………………………………………………………………………………………………………………………… (1)日月之行, ; ,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论语十二章》) (3)回乐烽前沙似雪,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4)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论语十二章》) (5)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借菊寄托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的诗句是:“ , 。”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烧灼(zhuó) 恍忽(hū) 搓捻(niǎn) 蝉蜕(tuì) B.倜傥(tǎnɡ) 枉然(wǎnɡ) 诅咒(zǔ) 众目暌暌(kuí) C.匿笑(nì) 荫蔽 (yīn) 花蕾(lěi) 惊惶(huánɡ ) D.酝酿(liànɡ) 窠巢(kē) 黄晕(yùn) 发髻(jì) 3.下列句中文学常识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世说新语〉二则》选自《世说新语笺疏》,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怪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B.《〈论语〉十二章》选自《论语译注》。《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言行的书。共20篇。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C.《春》选自《朱自清全集》第四卷。朱自清,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文学家、诗人、学者。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等。 D.《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等。 4.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你怎样对待生活,生活就怎样对待你。 。 。 , 。 。 ,只不过你我未处局中,不知其中滋味而已。 ①迎难而退、明哲保身固然是一种智慧与生活态度 ②人生在世,总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困难与挫折 ③知难而进、努力向前更是一种执着和人生哲学 ④很多人从表面看来你可能很羡慕他,但人人都有自己的苦恼 ⑤美学大师蒋勋曾写道:“人生五味,酸甜苦辣咸都要经历才够完美。” ⑥从某种程度上说,人活着就是一种态度 ⑤②①③⑥④ B. ②①⑥③⑤④ C. ⑥②①③⑤④ D. ①③⑤⑥④② 二.阅读(45分) (一)古诗文赏析。(4分)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次北固山下”的“次”是“停泊”的意思。北固山在镇江北边,三面临江。 B.“客路”即“旅途”,第一句指明作者要去的路途。第二句交代了乘舟而来的情况。 C.“潮平”指潮水上涨,水与岸平。“风正”指风向既顺,风力又不猛。 D.这首诗写诗人长期羁旅在外,回家心切,想学北归的大雁,回到故乡洛阳。 6.“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脍炙人口,“生”和“入”用得很妙,请说说妙在何处?(2分)

文档评论(0)

jyr022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