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教学方法在地理教学中的案例分析.doc

探究式教学方法在地理教学中的案例分析.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地理教学中的探究式教学方法案例分析 地理新课标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指导思想,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作为地理教师,也应该与时俱进,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选择“多种途径的地理教学方式方法”,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的能力。在新课改背景下,探究式教学方法打破了传统填鸭式教学法的固有弊端,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研究知识,不再是“强按着牛喝水”,学习效率大为提高。在教学实践中,鼓励学生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离开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坚持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坚持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感性认识是我们学习知识的重要方式。地理学是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结合最好的一门学科,从唯物主义的认知规律而言,也要求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设立各种全过程亲身实践、亲身体验、合作探究的学习程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从感性认识自然过渡到理性认识,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展现自我的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愉快的畅游,不断碰撞出新的知识火花,最终实现教学目的。 现在我以人教版中的一课,以探究式教学法为载体,探讨学生如何达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目的。我探讨的课题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一、设计思路 “地域分异规律”是自然地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律,是一个基本的规律。每一个学习过地理的人都会对这个规律具有深刻的印象,所以要激发学生对本课题的重视与探究的心理状态。在本课中,创设一系列的问题条件,启迪学生去思考问题,从而有所得。地域分异的规律虽然很重要,但对于规律的理解和掌握需要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所以,我倡导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主动探究,使学生通过案例解读、自身的体验去感知规律的存在,而不是概念和定义的诠释与灌输。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确定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地域差异; (2)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异规律; (3)提高读图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2.过程与方法 (1)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进行分析; (2)学会与他人合作,并学会从学习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3)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学习本节课的体会和见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感悟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无处不在。 (2)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情确定教学重难点如下: 自然景观的差异的原因是本节课的难点,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的推导是本节的重点。 四、教学方法 依据教学目标和学情分析,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新课程理念确定的教学方法为:问题引导法、探究式学习法、读图分析法。 五、教学辅助工具:多媒体 六、教学过程 1.创设教学情境,问题导入,序幕部分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喊得很整齐,能不能非常整齐呢,再来一遍,同学们好! 生抬高声音:老师好! 完毕,师:仍然做不到非常整齐,这也就是说我们这么多同学一起喊老师好能不能做到像一个人一样? 生:不可能。 师:对,不可能,这就是说一定会存在差异!差异性是绝对的。好,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下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很自然的进入新课内容的教学) (出示多媒体图片) 师:这是地理环境中的生物要素,大家看看这些树叶有没有相同的(学生接话没有),但它们都是同一个地理事物,但它们又是一定不同的,自然界里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这就是说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差异性是一定存在的。这样,我们就得到一个结论: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是绝对的。(哲理性的结论) 2.师生互动,引导探究,开始部分 (出示多媒体课件) 活动1:这是一幅中国轮廓图,有A、B、C、D和北京五个地点,请同学们做一个优秀的导游,按旅游路线把自然景观1、2、3、4、5和这五个地点一一对应。 生:1A,2北京,3B,4C,5D。(学生上讲台亲手操作电脑完成) 师:好,非常优秀,非常称职,请坐。(情感交流,师生互动)海南风光,江南水乡,北京的香山红叶,内蒙古草原,西北的荒漠一一对应。 活动2:观察图片1和图片5,结合课本知识回答,它们的差异性在自然环境要素中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以提问的方式,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自然环境差异性的主要表现,在课堂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把死知识学活) 生:气候,植被,土壤。 师:对,它们在降水,热量,水文,植物,动物,地貌及土壤方面都存在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53****959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