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画出楼台云水间
1000多年前一个普普通通的早晨,诗仙李白登上焦山。极目四望,天海茫茫,远方的松寥山在云雾中宛若仙境,于是诗句脱口而出:
石壁望松寥,宛然在碧霄。安得五彩虹,架天作长桥。仙人如爱我,举手来相招。
彼时的焦山位于长江江心,“万川东注,一岛中立”,是京口三山名胜之一。京口,也就是今天的镇江。李白遨游天下,第一次来到镇江便发现了通往仙境的风景。
当他第二次来到镇江时,看到的景色和心中的激情已全然不同。当时正逢安史之乱,永王李璘邀请李白到军中做幕僚,李白一直寄情山水,此刻以为报效国家的机会终于来了,于是在随军东巡的途中写下了这首诗。
“……丹阳北固是吴关,画出楼台云水间。千岩烽火连沧海,两岸旌旗绕碧山。……”
李白诗中描绘的镇江美景被旌旗和烽火点染得轰轰烈烈,而诗人此时心中也正是豪情万丈。但是,这次行动却成为李白一生中最大的失误。试图与朝廷分庭抗礼的永王很快被朝廷击溃,李白也因此给自己的一生留下了一个污点。
然而诗人永远以诗句名垂青史,风景也因诗句而被后人追随。
2008年10月,镇江考古部门开始了一次打捞工作,这样的打捞对他们来说是第一次,可是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已经没有人能统计这是多少次充满希望的搜寻了。
茫茫的江水,淹没了怎样的历史烟云,让一代又一代的人耿耿于怀呢?
在焦山上的碑林中,最神秘的就是这座楼阁。这里保存的就是人们从长江中打捞上来的珍宝,让历代书家魂牵梦绕的《瘞鹤铭》。游人们看到的这些石块是清代苏州知府陈鹏年派人打捞的,由于残缺不全,人们认为,在江底或许还能找到其余的部分。?
瘞鹤铭原来位于焦山西侧的崖壁上,在北宋初期遭到雷击而破碎入水。每当潮落时,石块露出水面,就有人下去把字迹拓出来,但至今也没有完整的拓本,据说拓得字数最多的是欧阳修,有六十多字。陈鹏年打捞出水之后,整理出九十多字,但人们猜测,全文应该有160字左右。
根据残存的字迹,隐约可以看出,这是一位养鹤的高人写的一篇祭奠死去的仙鹤的文章。
“鹤寿不知其纪也,壬辰岁得于华亭,甲午岁化于朱方。”
朱方是镇江在春秋时期的名字,具体地点在今天镇江丹徒区境内。那么,那位养鹤的高士到底是谁呢?
瘞鹤铭字体古拙奇峭,雄伟飞逸,非楷非行,宋代书法大家黄庭坚曾经评价“大字无过瘞鹤铭”。
有人认为,瘞鹤铭的作者是梁朝隐士陶弘景。陶弘景,曾在镇江的茅山自号华阳隐居。由于陶弘景隶书行书俱佳,人们认为,这很可能是陶弘景的字迹。在茅山,留有陶弘景用过的井栏,人们猜测,上面的字就是陶弘景的真迹,但是历经千年,字迹已模糊不清了。
有人认为,瘗鹤铭的作者可能是王羲之,因为王羲之生平爱鹤,在家门口有“鹅池”。他常以池水洗笔,以鹤的优美舞姿来丰富他的书法。
还有人猜测瘗鹤铭是唐人所书,但这种说法遭到了大多数人的反对。同样精通书法的清代乾隆皇帝曾经评价瘞鹤铭说,“非晋人所不能”。
现在人们比较倾向于是六朝人所书。六朝,指的是公元三世纪初到六世纪末,绵延于江南的三国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小朝廷。那个年代战乱频发,四野荒芜,却在哲学上得到解放。
不管人们对于瘞鹤铭的作者如何争论,让人如痴如醉的书法之美一直牵动着世人。1937年,日本侵略军攻陷镇江,焦山上的雪烦法师把瘞鹤铭推倒,字体朝下,掩埋在碎石瓦砾之中,日本人多次前来寻找,但僧人们最终保住了国宝,使我们今天能够一睹真颜。
焦山上这条碎石铺就的小路,石缝中长出翠绿的青苔。不远处,南宋大诗人陆游留下了踏雪观瘞鹤铭的短文:
“陆务观、何德器、张玉仲、韩无咎……踏雪观瘞鹤铭,置酒上方,烽火未息,望风樯战舰在烟霭间,慨然尽醉……”
陆游于1163年被任命为镇江通判,他积极主张北进中原收复失地,却被朝廷主和派排挤,罢黜回乡,临行时,他与好友踏雪观瘞鹤铭,寥寥数语,悲愤之情溢于文字之间。
山上缺失的那一块山体就是曾经雕刻着瘞鹤铭的山石,而这面石壁上,还记录着后来的人们一个个人生片段。
这是唐朝人留下的金刚经中著名的《六如偈》:?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崖壁上的石刻,多是山中寺庙的僧侣所凿刻,这两个最大的字“鹤山”,就是一位高僧的名字。在无休无止的山中岁月,僧侣们沿着长满青苔的小路,往返于崖壁和庙堂之间,伴着焦山的浪潮和斧石之声,把自己的生命延续到今天。
后世人追慕前人的足迹,四处找来文人墨迹,荟萃成了今天的焦山碑林。这里有苏轼、米芾的作品,还有盛世皇帝乾隆的御碑亭。竹林小筑,风雅超尘,后人为前人修建了理想中的庭院,盛放几千年来的生命之美。
如果说焦山是长江江面上一块巨大的礁石,隔水相望的金山则是相对低矮一点的一片小洲。这两座山遍山翠竹,古树葱茏,如同两块浮在长江江面的碧玉,人们把金山和焦山并称为东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