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文题目
鞍山师范学院中文系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学生姓名:孙立
系 班:091班
学 号:10号
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
选题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指导教师:梁大伟
填写日期 年 月 日
鞍山师范学院中文系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表?
论文(设计)名称
?扬雄四赋研究
论 题 来 源
中国古代文学
?
指导教师
梁大伟
职 称
助教
研究或设计的目的和意义:
扬雄的《甘泉赋》、《河东赋》、《羽猎赋》、《长杨赋》是扬雄的代表作品。其在汉赋的发展中有一定的作用
在汉赋发展过程中,司马相如和扬雄分别是以大赋的创作著称于西汉的首尾两端,司马相如的创作开创了西汉大赋的鼎盛时期,扬雄则为西汉大赋做了完美的首尾工作。来研究扬雄四赋对汉赋的发展史有深远的意义。
扬雄大赋重视讽谏,并开辟新的讽谏手法,即正文中杂以微讽,以点名主旨;大量的用典,夹叙夹议,以及结合行踪咏怀古的体格。其意义在于试图摆脱描写与讽谏游离的格套,从而自然过度到他本人后期的言志赋,也启发了后世的寄行赋作家。扬雄的言志赋则儒、道、骚融合的倾向,既追求个体的独立和自由,又并不废弃道德操守的价值。他的创作从大赋到言志赋的发展,在汉大赋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
? 扬雄是继司马相如后对汉大赋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又以为赋家。其赋体创作大致可以44岁为分界为前后两期。《甘泉赋》、《河东赋》、《羽猎赋》、《长杨赋》是在其前期创作的作品,这四篇赋史称“四大赋”是扬雄的代表作品。对这四篇赋的研究可以了解扬雄前期的创作风格,进而可以了解从汉赋的在此时的发展状况。
这四篇赋模仿司马相如的的痕迹较大。尤其是《羽猎赋》、《长杨赋》,从形式到内容都与《子虚赋》、《上林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把司马相如的赋和扬雄的赋做比较,看出扬雄对司马相如汉大赋的沿袭和演变的过程。
扬雄四赋虽然是模仿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所作,不过未亦步亦趋,而在形式、内容、风格等方面有很多的创作,这些在汉赋史上赢得了崇高的地位。
从扬雄对屈原的评价以及扬雄的理论著作可以归纳其论内容为尚丽、上则、尚用,重视诗人之赋而贬抑辞人之赋。其立论的背景在于当时辞赋异途的实现。而辞赋异途的实质在于其异源,辞起源于楚文化、赋起源于齐文化。在形式上纯在着明显的差异。扬雄赋集二者所长,将辞赋异途在文学史上结束。
?
二、阅读的主要参考文献及资料名称:
〔1〕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 1976.
〔2〕严可均.铁桥漫稿〔A〕.四库全书〔M〕.北京:中华书局, 2003.
〔3〕王应麟.汉书艺文志考证〔A〕.二十五史补编〔M〕.北京:中华书局, 1988.
〔4〕姚振宗.汉书艺文志条理〔A〕.二十五史补编〔M〕.北京:中华书局, 1988.
〔5〕熊良治.汉志·诗赋略分类义例新论〔J〕.中州学刊, 2005.
〔6〕俞纪东.《汉志·诗赋略》“扬雄赋”绎释〔J〕.复旦学报, 2002,(3).
〔7〕萧统.文选〔M〕.北京:中华书局, 1977.
〔8〕扬雄.扬子云集〔A〕.四库全书集部〔M〕.北京:中华书局, 2003.
〔9〕顾实.汉志讲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10〕虞世南.北堂书钞〔A〕.四库全书子部〔M〕.北京:中华书局,2003.
〔11〕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M〕.北京:中华书局,1995.
〔12〕钱钟书.管锥篇〔M〕.北京:中华书局, 1979.
〔13〕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 1965.
〔14〕《别录》、《七略》、《汉志》义例考述〔J〕东吴中文研究集刊, 1997,
〔15〕汉书·扬雄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
〔16〕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
〔17〕汉书·艺文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
〔18〕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首都师范大学,1995.
〔19〕李善.文选﹙五﹚.上海:上海古籍,1986
研究或设计的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
前人多认为扬雄赋因袭相如赋,但王以宪则以为扬雄对相如赋 “既能形似,又能神合,兼有创新和变革 ” (《试论扬雄在汉 大肤上衬司马相如 的因革与发展》 ,《江西师大学报 》年第一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