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文库 * 在中国早期各派哲学思想中,“老子主无名无为,不利于干涉;墨家创兼爱,重平等,尚贤任能,尤不便于专制。惟独孔学,来等差,贵秩序,与人民言服从,与君主言仁政,以宗法为维系社会之手段,而达巩固君权之目的,此对当时社会最为合拍;帝王驭民之策,殆莫善于此,狡猾者遂窃取而利用之,以宰制天下。”(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 文库 * 正因儒家哲学具有这种特性,自汉代“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直至清末,两千年的专制王朝都将儒家学说当作统治思想代代相袭,都把它作为做官求仕的必修内容,成了帝王和士大夫言行思想的根本基础;而且各个层次的知识分子又通过编撰立说和以各种“家规”、“族训”、“乡约”、“里范”等法规条例,使儒家思想在不同层次的理解和解释下,成了整个社会言行、公私生活、思想意识的规范,长久地渗透在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当中。可以这么说,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上,儒家思想在精英文化和民俗文化两个层面上都被很好地传承和发扬了。 文库 * 评价之二: 儒家思想培养出了中华民族讲道德重友情的美德,它对我国古代精神文明建设,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它的“泛道德”、“关系化”取向也导致了个性和个人状态的萎缩。 文库 * 由于西方文化与哲学传统以个人主体性为价值取向,所以西方人更注重自我奋斗,也更有机会使自己得到充分发展。但他们往往必须独立面对现实社会的重重羁绊,因而西方人的心理问题十分突出,极易导致心理崩溃。与此相反,以群体利益为价值定向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哲学主流,却使其人民沐浴着人情的温暖,培植着至善的境界。这是西方文化所无法企及的。 然而正是因为占统治地位的儒学把人际道德视作个人存在的先决条件,所以长期以来我们的民族文化一直忽略和压抑个人心理形态的存在,并将这种形态以道德化的标准贬为“私心”。发展到宋代,儒学家们更是喊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口号。 文库 * 中国文化中不存在西方式的个体灵魂观念,个人被群体所淹没和制约,因而这样的个人便难免缺乏主动、负责、自强精神,其个人主体性的发展也就难以充分。 ——不必讳言,这正是我们传统文化泛道德取向的副作用。 文库 * 评价之三: 以“仁”为本的文化心理至今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 文库 * 时至今日,儒家道德观虽已被社会主义道德所取代,但谁也不能否认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有着超阶级、超稳定的特性,如我们党所倡导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个人服从集体,下级服从上级,局部服从整体,地方服从中央”、“以德治国”等,即使已与封建礼教文化有着阶级属性上的根本区别,但其文化的脉络却是一目了然的。 THANK YOU SUCCESS * * 可编辑 文库 * 以关系来定义“自我” 人我不分 组织化 家族化 等级化 他律化 文库 * 三、道家哲学——以“一”为“道”的“身学” 文库 * 在传统文化与哲学中,当个人的“心”的存在被纳入“二人”以至群体关系中去后,纯个体的存在就只剩下了物质实体——身。所以在中国文化中,个人的存在往往就演化为身体的存在,自我的生存与发展往往就成了对身体的健康安好的追求。 中华民族保身养生、安身立命的文化心态,当然不是老庄哲学的主张,但是却由后世道家拥趸所发扬和强化。 文库 * 道家肯定一切秩序与价值都有一超越的源头,那便是先天地而生的“道”。在老子看来,道不但是万物之源,是天地自然秩序的最高法则,是宇宙的终极存在,而且是价值之源,是人文理想的体现。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由此可见,与儒家推崇“二人”之仁的哲学不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却以“一”为本,认为世间万物始于一而又归于一。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老子》) 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庄子》) 天地万物,一人之身也。(《吕氏春秋》) 老庄这种将天、地、人(实体)、物浑为一体的哲学观,是他们绝圣弃智、绝仁弃义、无功无名、忘情寡欲的精神追求的体现,其终极境界就是“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之“道”。 文库 * 由于天地是不老的,而要与天地并生,就必须练就长寿之躯,所以道家哲学在世俗化后便归结为养生。其中早期道教偏重于养形而不重养神,老子就说过“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的话,因而道学家们便热衷于钻研和修炼吐纳术、气功术、按摩术、房中术、炼丹术等所谓长生之术。而中后期道家虽也注重养神,主张信敬、主静、去欲、清神,但其目的还是在保身长寿。如《刘子新论》:“神静而心和,心和而形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