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黄伯荣_当代杰出的语言学家
黄伯荣教授是我国著名的汉语学家和汉语语言教育家。60年来,不论是在岭南,在北京,还是在兰州,在青岛,黄先生为新中国汉语言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本文正在起草过程中,惊悉黄伯荣教授不幸于5月12日因病与世长辞,噩耗传来,痛惜万分。在此,谨向黄老先生的不幸辞世致以深深的哀悼,并祈祝黄老先生的崇高品格和辉煌业绩与世长存!
在阳江这幅灵山秀水里,伴着时代风云,一代英才辈出。著名的语言学家黄伯荣,就是阳江人民引以为骄傲的一员。黄伯荣教授今年已91岁高龄,他的人生充满忧患、波折和坎坷,但更多的是奋斗、开拓和进取。60多年的辛勤耕耘,他在语言学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先后出版或合编出版了语言学专著23本,发表语言学论文40多篇。其中,由他主编的《现代汉语》重印44次,总发行量达500万套,创造了同类统编教材的最高纪录;《汉语方言语法类编》和《汉语方言语法调查手册》填补了现代汉语方言研究的空白,饮誉国内外。
怀着无比激动之情,我们走进这位漠江之子——语言大师黄伯荣教授波澜壮阔的人生历程。
书香世家,发奋求学
黄伯荣先生出生于书香家庭,到父亲黄大颖这一代已是三代书香门第。他出生于1922年农历六月二十日。不幸的是,他刚满周岁时,父亲就因病辞世了。不过尽管黄伯荣年纪幼小,在母亲的教育下,却很懂事,他立志好好读书,长大后做个有文化、有出息的人。从7岁起,黄伯荣就在父亲生前任教的那所小学念初小,后来考上当时全县最好的小学——阳江模范小学读书。
黄伯荣在模范小学读书,学习非常努力,课余时间总是泡在图书馆里读书,他的成绩是拔尖的。当时学校规定,总成绩排在全班前三名的学生,德智体中每得一个甲等就可免交一块银元的学费,三项全得甲等就全免学费。黄伯荣的学习成绩4个学期都名列第二,得甲等。因此,黄伯荣多次得到减免学费的奖励。
1936年底,黄伯荣考进阳江县立中学,即现在阳江市第一中学的前身。1940年初,再以优越成绩考进了省立两阳中学读高中。两阳中学也是一所名校,1934年省立二中迁到阳江,抗战爆发后,两阳中学被迫迁到阳春松柏寨(即现在的松柏镇)的祠堂和木屋。在兵荒马乱的战争年代,又远迁偏僻之地,条件之艰苦可想而知,但黄伯荣不以为苦,反而学习更加刻苦了。坎坷的读书生活也丰富了黄伯荣的人生阅历,在一些进步老师的影响下,他阅读了邹韬奋等人写的进步书籍,开始学会思考人生和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了一些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和观点。他对共产主义废除剥削人人平等的社会制度有所了解,认识到自己不可能靠祖传家产而是要通过诚实的劳动来生活,开始同情共产党,把自己的政治前途和命运同共产党的政治主张联系起来。
专攻语言,崭露头角
1943年秋,黄伯荣从两阳中学高中毕业,他当时只有一个心愿,一定要考入当时中国最著名高等学府之一的国立中山大学,后来由于战乱原因他错过了考期,却意外收到了广东省立文理学院的入学通知书。1945年底,黄伯荣毅然放弃文理学院的学籍,以优异成绩考取中山大学中文系,实现了心中久藏的“中大梦”。
中山大学文学院久负盛名,人才济济,尤其是上世纪40年代后期由著名语言学家王力执掌文学院之后。王力是我国当代最有成就的语言学家和著名的教育家之一,享有“生前一代雕龙手,身后三千倚马才”之美誉。黄伯荣在中大中文系学习了一年,适逢语言学系新办,慕王力之名,即转入语言学系。1949年夏天,黄伯荣本科毕业。接着考上了导师岑麒祥教授的语言学专业研究生。主攻语言学,旁及文字学,直到1951年秋毕业。中大六年,黄伯荣如鱼得水,广阅百家之书,博闻众家之言,深得名家真传,为往后的学术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51年秋,黄伯荣研究生毕业,由于成绩优秀,得到著名语言学家、导师岑麒祥的赏识,他被留在中大文学院,安排到语言学任教,从此正式走上了现代汉语教学与研究之路。在中大工作的三年中,黄伯荣致力做好教学工作并勤于笔耕。1951年,黄伯荣在《光明时报》语言文字副刊发表了第一篇论文《广州话的几个特点》。此后又接连发表了好几篇关于阳江方言语法的研究论文,用学术实践来推动现代汉语方言语法的研究。1954年6月,黄伯荣第一本著作《祖国的文字》由中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约10万字,比较系统地介绍了汉字的起源、发展及其结构特点方面的知识。可以说,这是黄伯荣崛起于文字学领域中一次标志性的成果。
1954年,国家将创办8年的全国独一无二的中大语言学系并入北京大学中文系,以加强北大语言学力量,有重点地为我国培养语言人才。8月初,黄伯荣和王力、岑麒祥,周达夫教授以及近百名学生,来到既向往又陌生的首都北京。黄伯荣和他的老师王力安排在汉语教研室工作,他负责教授现代汉语课程。除了尽心尽力搞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