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分型论治 里证发热:1、气分实热(阳明经证)常见于各种急性传染病进行期。高热,烦躁,口渴,汗多,大便干燥,苔黄燥,脉洪大。清热生津:白虎汤 2、气分湿热常见于伤寒、副伤寒、传染性肝炎等疾病。发热时高时低,头重,胸闷,手脚酸软,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可并见黄疸,小便深黄,苔黄腻,脉滑数。清热渗湿,芳香化浊:甘露消毒丹加减:茵陈、滑石各四钱,白蔻仁八分,藿香、黄岑、连翘各三钱,荆芥、石菖蒲、木通各一钱五分。 分型论治 3、阳明腑实证:常见于各种急性传染病的进行期和急腹症。 发热、午后增高,口渴,汗多,烦躁,襜语,腹胀满,或剧烈腹痛,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苔干黑芒刺,脉沉实滑数。在气分实热、湿热的过程中,都可出现此类症候。通腑泻热,急下存阴:大承气汤、小承气汤。 分型论治 4、热入心营:病位多在心与心包络。以营阴受损,心神被扰为特点。营热阴伤者,症见身热夜甚,口干而不甚渴饮,心烦不寐,甚则神昏谵语,或见斑疹隐隐,舌质红绛,脉象细数。 清营透热:清营汤 5、热入血分:身热,躁扰不安,或神昏谵狂,吐血,衄血,便血,尿血,斑疹密布,舌质深绛,脉细数。清热凉血解毒:犀角地黄汤 6、热动肝风:高热神昏,四肢抽搐,颈项强直,甚则角弓反张,两目上视,牙关紧闭,舌红绛,脉弦数,为热盛引动肝风之象。 清热熄风:羚角钩藤汤 分型论治 半表半里发热:寒热往来,头晕,胸肋苦满,心烦,欲呕或呕吐不欲饮食,较大患儿诉口苦、咽干。舌苔薄白或微黄,脉弦。 和解少阳:小柴胡汤、大柴胡汤 邪传三焦:热多寒少,口苦心烦,苔微黄腻,脉滑数 和解表里,芳香化湿-蒿芩清胆汤。 湿阻膜原:壮热憎寒,面色晄白,胸痞喜呕,脉弦滑。 开达膜原,上下分消-达原饮 忌汗下 分型论治 内伤发热 1、伤食发热:发热暮夜尤甚,不欲饮食,腹壁灼热,手心发热,夜卧不安,便秘或泻下酸臭,面色青黄,唇红苔白厚,脉沉滑。 消食导滞清热:保和丸加减。枳实导滞丸 2、气虚发热:发热不甚,倦怠神疲,气短乏力,自汗恶风,面色晄白,舌质淡,苔薄白,脉虚无力。 补中益气:补中益气汤 举元煎 分型论治 内伤发热 3、阳虚发热:身热而四肢发冷,虚汗常出,倦怠无力,食纳不佳,大便泄泻,面色青黄,两颧发赤,舌苔白滑,脉沉细无力。 甘温除热:附子理中汤 参附龙牡汤 4、血虚发热:发热夜甚,头晕眼花,口干咽燥,烦渴不眠,颜面苍白,眼眼脸爪甲淡白,大便干,舌质淡,苔薄白,脉虚无力。 益气补血:圣愈汤 当归补血汤 5、阴虚发热:发热午后或夜间为甚,五心烦热,盗汗咽干,身体消瘦,两颧发赤,干咳无痰。舌红。 清热养阴除蒸:青蒿鳖甲散 中西医结合 合理用药:1、解表发汗的中药与解热镇痛类的西药、含麻黄中成药与氨茶碱等西药的联用,极易导致毒副反应的协同而加重不良反应。 2、速效伤风胶囊、复方感冒灵片均为中西药制剂,含有扑热息痛成分,故不能再与西药扑热息痛同用,否则会增加此药对骨髓的抑制,甚至可导致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3、药物之间的协同作用带来不必要的过激反应等;有些中药须经过炮制后才可应用;有些药性峻烈的中药不宜用于小儿 调护 1、注重病后恢复期的康复治疗及护理,使小儿彻底康复,不易患病。可采用捏脊、按摩、理疗、饮食疗法。 2、指导家长合理用药,尊重科学:忌畏药如畏虎,特别是抗生素应用;病重则用,病轻既停,用用停停;忌滥用药物,滥补微量元素、微生态制剂等。 发热外治法 物理降温; 穴位贴敷; 推拿疗法; 放血疗法; 灌肠法; 滴鼻法。 物理降温 1、饮水:多喝温水,(盐水)补充体液,这是最基本的降温方法; 2、温水浴:水温约比病儿体温低3--4oC,每次5--10分钟; 3、温水擦浴,用温水毛巾擦拭全身。适合所有发烧的宝宝。水的温度32--34 oC比较适宜,每次擦拭的时间10分钟以上。擦拭的重点部位在皮肤皱褶的地方,例如颈部、腋下、肘部、腹股沟处等。(芒硝水擦浴) 4、低温室法:将病儿置于室温约为24oC的环境中,使体温缓慢下降。需少穿衣服。有条件者,可采用空调降低室温。 辨别外科病 * 邪在表卫,发汗解表;热邪入里、气热,清气退热;湿热,清热化湿;血热,清营凉血;热陷心营,清热开窍。其他如中暑,清热开窍,祛风通络。 * 表-高热 银翘散、栀子豉汤、麻杏石甘汤 * 里证发热为表证发热的继续,分热邪壅肺、气分实热、气分湿热、大肠积热、肝胆积热、膀胱湿热和热入营血。 * 颈腋部出现痰核累累,肿胀疼痛。--穿山甲、山慈菇、瓜蒌、海浮石;海藻、昆布、土贝母。 * 注意消食、祛风、镇惊之品应用。 * 对症处理 * 肾无实证,只补不清;脾常不足,宜补不宜清;心多有余,宜清不宜补;肝为将军,只清不补;肺为娇脏,可清可补。 * 中度发汗退热 高热无汗—打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