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目录
一、编制依据 2
二、编制范围 2
三、工程概况 3
四、总体施工方案 4
五 、临建布置方案 5
六、施工方案 7
1、施工计划、设备及人员投入 7
2、开挖施工 9
3、支护施工 20
⑴、超前支护施工 20
⑵、初期支护 24
七、地质超前预测及预报 32
(一)区域地质和不良地质资料分析 32
(二)TSP长距离超前预报 33
(三)TEM地质雷达 33
(四)超前钻孔 34
(五)有毒有害气体监测 34
八、监控量测 35
1、隧道监控量测的项目和主要内容 35
2、施工监测流程图 36
3、量测方法及要求 36
4、围岩及支护状态监测 36
5、拱顶下沉量测 37
6、水平收敛(周边位移)量测 37
7、地表下沉量测 38
8、锚杆拉拔力检测 38
9、量测频率及变形管理等级 39
10、量测数据的处理与反馈 40
九、隧道防排水 40
十、二次衬砌 42
十一、洞内路面施工 47
十二、隧道施工其它辅助措施 51
十三、洞内管线布置 51
十四、弃碴场 52
十五、不良地质施工 52
(一)、洞口浅埋段施工 52
(二)、断层破碎带施工 53
(三)、溶洞处理 54
(四)、涌水突泥地段施工 56
十六、质量、安全与工期 59
(一)、质量保证措施 59
(二)、安全保证措施 62
(三)、工期保证措施 65
丁家梁隧道专项施工方案
一、编制依据
1、国家、交通部和重庆直辖市的有关政策、法律和法规。
2、国家和交通部现行隧道设计、施工规范及施工指南。
3、石柱县国道G351金铃至湖北界段新改建工程招标文件。
4、石柱县国道G351金铃至湖北界段新改建工程一标段丁家梁隧道施工设计图。
二、编制范围
新建丁家梁隧道工程(K1+480~K2+538)。
三、工程概况
丁家梁隧道位于重庆市石柱县境内。本合同段丁家梁隧道全长1058米。里程为K1+480~K2+538,其中Ⅴ级围岩段长度335m、Ⅳ围岩段长度为627m、Ⅲ级围岩段长度为96m;设计行车速度40Km/h。洞口为V级浅埋围岩。隧道海拔高程在900m~920m,地貌为多级夷平面与侵蚀沟谷组合的山区地貌。气象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隧址地层岩性主要是古生界的三叠系~寒武系,多数地方基岩裸露,地表零星分布第四系覆盖层;隧道中部为灰岩、白云质灰岩、泥质灰岩夹页岩、粉砂岩等;地质构造属新华夏构造体系,位于渝、鄂、湘、黔褶皱带,属杨子准地台上扬子台坳渝东南褶皱束秀山穹褶束。构造特征是背、向斜平行排列,两翼倾角不对称,轴向一般为北东25~30°,呈“S”形弯曲,且背斜开阔,向斜紧凑。背向斜形成中伴生断裂,特别是背斜轴部附近有与轴线一致的大型断裂及与轴线斜交的中小型断层。现将褶皱、断裂、裂隙;隧址区主要地质问题为岩溶。根据隧址区地层岩性组合及地下水赋存条件,路线走廊带内地下水含水介质类型可分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含水岩组和碳酸盐类岩溶裂隙水含水岩组两大类;
隧道进口段为浅埋段,地表为第四系残坡积层粘土,厚0.5~1.0m,下伏基岩为奥陶系下统分乡组灰岩,为较软岩,风化层厚度较小。地下水较贫乏,隧道出水形式以渗水或滴水为主。出口段为浅埋段,地表为第四系残坡积层粘土厚0.5~2.0m,下伏基岩为奥陶系中、上统灰岩、页岩,为较软岩,风化层厚度较大,一般1.0~3.0m。地下水较丰富,隧道出水形式以淋雨状或涌流状出水;隧道洞身岩溶段位于K1+840~K1+920段,该段位置涌突水、突泥位置难以准确预测,在施工中应加强监测。
施工用原材料大堆料从重庆采购,地材考虑以自加工为主,工程前期主要从当地砂、石经销商采购。
四、总体施工方案
丁家梁隧道按照新奥法原理组织施工,严格按“早预报、先治水、管超前、短进尺、弱爆破、强支护、快封闭、勤量测,步步为营,稳步前进”的原则组织施工。在保证围岩稳定或减少对围岩扰动的前提条件下,根据设计图纸开挖方法进行掘进,发现与设计地质不符时与设计单位联系,确定新的施工方法,并尽量提高掘进速度。在选择掘进方式时,一方面考虑隧道围岩地质条件及其变化,使围岩能保持稳定;另一方面考虑岩体的坚硬程度,既能保证掘进速度,又能减少对围岩的扰动,确保施工安全。Ⅴ级围岩主要分布在洞口段和洞身有红花园组灰岩,灰岩为较软岩、灰岩为较软岩区域;Ⅳ围岩主要分布在洞身有页岩夹薄层灰岩,页岩为较软岩,灰岩为较硬岩区域;Ⅲ级围岩主要分布在洞身稳定性较好的灰岩段。运输采用无轨运输。Ⅴ级围岩采用台阶分部法施工,Ⅳ级围岩采用正台阶法开挖,Ⅲ级围岩采用全断面开挖,隧道施工贯彻仰拱先行,二次衬砌采用泵送砼和衬砌模板台车进行整体衬砌。
施工中坚持先探后挖的施工原则,将超前地质预报纳入施工循环,不探明前方地质,不能开挖。同时本着稳定掌子面、及时闭合和加固地层的原则,相互补充,合理选择开挖方法。
隧道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护理事业近五年发展规划(2026-2030).pdf VIP
- 虚体医学丛书:医说解集——昆明新空间1025实验室.pdf VIP
- 跨学科实践活动10 调查我国航天科技领域中新型材料、新型能源的应用-九年级化学下册(人教版2024).pptx VIP
- 2024中国可再生能源大会:大型伞梯式陆基高空风力发电技术研究.docx
- 特发性与继发性三叉神经痛诊疗专家共识(2025版).pptx VIP
- 工艺管道施工方案.pdf VIP
- 《像山那样思考》课件.ppt VIP
- 工艺管道施工方案.doc VIP
- 分析石油地质勘探与储层评价方法.docx VIP
- DB11T 891-2012 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