萜类化合物的检识与结构测定.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四)色谱分离法 硅胶和氧化铝吸附柱层析应用最广泛,可用石油醚、己烷、乙酸乙酯等进行洗脱。 还可采用硝酸银柱层析或硝酸银TLC进行分离。这是根据挥发油成分中双键的多少和位置不同,与硝酸银形成π络合物难易程度和稳定性的差别,而进行层析分离的。一般硝酸银浓度2~2.5%较为适宜。 例如:α-细辛醚(α-asarone)、β-细辛醚(β-asarone) 和欧细辛醚(eduasarone)的混合物,通过用2%AgNO3处理的硅胶柱。 洗脱先后顺序: α-细辛醚(反式双键)、 β-细辛醚(顺式双键)、欧细辛醚(末端双键)。 此外,还有制备性气—液层析、制备性薄层层析等方法。 五、挥发油成分的鉴定 (一)物理常数的测定 相对密度、比旋度、折光率、凝固点 (二)化学常数的测定 1.酸值: 酸值是代表挥发油中游离羧酸和酚类成分的含量。以中和1克挥发油中含有游离的羧酸和酚类所需要氢氧化钾毫克数来表示。 2.酯值: 代表挥发油中酯类成分含量,以水解1g挥发油所需氢氧化钾毫克数来表示。 3.皂化值: 以皂化1g挥发油所需氢氧化钾毫克数来表示。皂化值等于酸值和酯值之和。 (三) 功能团的鉴定 1.酚类: 将挥发油少许溶于乙醇中,加入三氯化铁的乙醇溶液,如产生蓝色,蓝紫或绿色反应,表示挥发油中有酚类物质存在。 2.羰基化合物: 1)与硝酸银的氨溶液发生银镜反应,表示有醛类等还原性物质存在; 2)挥发油的乙醇溶液加2.4-二硝基苯肼,氨基脲,羟胺等试剂,如产生结晶形衍生物沉淀,表明有醛或酮类化合物存在。 3.不饱和化合物和薁类衍生物: 于挥发油的氯仿溶液中滴加溴的氯仿溶液根据颜色变化来判断是否含有不饱和化合物,或薁类化合物。此外,可通过在挥发油的无水甲醇溶液中加入浓硫酸时颜色的变化来判断是否含有薁类衍生物。 4.内酯类化合物:于挥发油的吡啶溶液中,加入亚硝酰氰化钠试剂及氢氧化钠溶液,如出现红色并逐渐消失,表示油中含有α、β不饱和内酯类化合物。 (四) 色谱法的应用 1.薄层层析: 吸附剂:多采用硅胶G或Ⅱ~Ⅲ级中性氧化铝G 显色剂:香草醛-浓硫酸,茴香醛-浓硫酸 2.气相色谱法: 挥发油中已知成分的鉴定:利用已知成分的标准品与挥发油在同一条件下,相对保留值所出现的色谱峰,以确定挥发油中某一成分。 挥发油中许多未知成分的鉴定:无标准品作对照时,则应选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进行分析鉴定。 3.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法: 多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数据系统联用(GC/MS/DS)技术。 该方法已成为挥发油鉴定的一个重要手段。 本章小结: 本章分为两大部分:萜类、挥发油 第一部分 萜类 第一节 概述 掌握萜类化合物的含义、分类方法、生源的异戊二烯法则。 熟悉萜类化合物的重要的生理活性及其在自然界的分布情况。 第二节 萜类的结构类型及重要代表物 掌握单萜、倍半萜、二萜、二倍半萜化合物的结构分类及其重要的代表化合物;掌握环烯醚萜类的定义,结构分类及其重要的化合物、理化化性质;掌握薁类的定义、特性、鉴别反应 第三节 萜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 掌握萜类化合物形态、味、旋光性、溶解性等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中双键和羰基的重要的加成反应。 第四节 萜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 掌握萜类化合物提取方法中的溶剂提取法、碱溶解酸沉淀法、吸附法及其适用范围。掌握结晶、柱层析以及利用官能团的特性对萜类化合物进行分离的方法。 第五节 萜类化合物的检识与结构测定 熟悉波谱法在萜类化合物结构鉴定中的应用。 第二部分 第六节 挥发油 1.掌握挥发油的定义、通性、化学组成和分类 2.掌握挥发油的提取方法(水蒸气蒸馏法、超临界萃取法)、分离方法(化学法、分馏法、层析法) 3.熟悉挥发油的气相色谱鉴定方法 4.了解挥发油的分布、生物活性 * Thank you! 萜类化合物的检识与结构测定 一、波谱法在萜类结构鉴定中的应用 (一) 紫外光谱 共轭双烯在λmax 215~270(ε2500~ 30000)有最大吸收; 含有α,β-不饱和羰基功能团的萜类则在λmax 220~250(ε10000~17500)有最大吸收 链状萜类的共轭双键体系在λmax 217~228(ε15000~25000)处有最大吸收; 共轭双键体系在环内时,则最大吸收波长出现在λmax 256~265(ε2500~10000)处; 当共轭双键有一个在环内时,则最大吸收波长出现在λmax 230~240(ε13000 ~20000)处。 (二) 红外光谱 偕二甲基在υmax 1370 cm-1吸收峰处裂分,出现二条吸收带;而贝壳杉烷型二萜的环外亚甲基则通常在υmax 900 cm-1左右有最大吸收峰。 在υmax 1700~1800 cm-1间出现的强峰为羰基的特征吸收峰

文档评论(0)

benzei24457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建筑工程师持证人

没啥好说的额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4年10月16日上传了建筑工程师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