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Thank you! 文学接受过程  本章导航 第一节  文学接受的发生    一、期待视野    二、接受动机    三、接受心境    四、从隐含的读者到读者阅读 第二节  文学接受的发展    一、填空、对话与兴味  二、还原与异变    三、理解与误解   四、期待遇挫与艺术魅力 第三节  文学接受的高潮    一、共鸣      二、净化    三、领悟      四、延留  文学理  论教程 文学接受过程  文学活动既包括文学创造,也包括文学消费,而文学消费,是在文学接受过程中实现的。如果说在文学创造阶段文学活动的主体是作家,那么,在接受阶段,文学活动的主体则已转变为读者。  读者的文学接受过程,大致可分为发生、发展与高潮这样三个阶段。  文学理  论教程 第一节  文学接受的发生 文学接受从总体上说,发生于读者对本文的阅读。但这种发生,又是读者在特定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的基础上,在特定接受动机的支配下,在特定接受心境的影响下层开的。 文学理  论教程 期待视野 ㈠ 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式。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本文的既成心理图式,叫作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expectation  horizon)。  在具体的文学阅读活动中,这种期待视野主要呈现为文体期待、形象期待与意蕴期待这样三个层次。  文学理  论教程 期待视野 ㈡ 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的形成,主要与以下几方面因素相关:首先是由生活实践和文化教养形成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其次是一定的文学艺术素养,第三是特定的生理机制。  文学阅读活动中的期待视野,按其接受主体的状况划分,可以分为个人期待视野与集体期待视野这样两大类型。  文学理  论教程 接受动机 由于期待视野不同以及期待视野自身的发展变化,在文学的阅读接受活动中,读者的动机是不一样的。  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一、审美动机;二、求知动机 ;三、受教动机 ;四、批评动机 ;五、借鉴动机 。 文学理  论教程 接受心境 ㈠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处于一定的情绪状态。在文学阅读活动开始时,这种生活中的情绪状态不可能截然中断,会伴随读者进入阅读过程,影响阅读效果。读者的这种影响阅读的情绪状态,就叫接受心境。 从基本特征来看,文学接受心境主要有欣悦、抑郁与虚静这样三种情况。  心境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是与社会生活状况及个人境遇有关,其次,与主体身体状况有关,第三,与自然环境因素有关。 文学理  论教程 接受心境 ㈡ 接受心境对阅读效果的影响是明显的。当读者处于欣悦的情绪状态时,一部平常之作,也有可能引起浓厚的阅读兴趣,得到惬意的审美享受。当处于抑郁的心理状态时,即使面对优秀作品,也有可能因心烦意乱而难以进入其中的艺术境界,难以真正体味到作品的奥妙。 接受心境之于阅读效果的影响还表现在,即使面对同一作品,由于情绪状态不同,也会导致不同的阅读境界。 文学理  论教程 从隐含的读者到读者阅读  所谓“隐含的读者”(implied  reader),是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是指本文自身设定的能够把本文提供的可能性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   三个因素会决定本文中隐含的读者的存在:一、作家的创作动机;二、作家赋予本文的思想内涵;三、作家的选材及文体特点。 文学理  论教程 第二节  文学接受的发展 文学接受的发展是指文学作品的具体阅读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读者以自己的期待视野为基础,对作品中的本文符号进行着富于个性色彩的解读与填空、交流与对话。这是文学作品由“第一本文”转化为“第二本文”并由现实的读者实现文学接受的过程。 文学理  论教程 “第一本文”与“第二本文” 文学作品完成之后,在没有和读者发生关系之前,称之为“第一本文”。 经由阅读之后,文学作品才能摆脱孤立的“自在”存在状态,成为“自为”的存在,即作为审美对象的“第二本文”而存在。 由此可见,“第二本文”是在“第一本文”的基础上,经由读者再创造的结果。 文学理  论教程 填空、对话与兴味 波兰现象学美学家罗曼·英加登认为,文学作品的最终完成,必须依靠读者自己去体验、去“填空”。 德国接受美学理论家伊瑟尔指出,文学本文只是一个不确定性的“召唤结构”。与之相近,德国阐释学理论家加达默尔也认为,作品的意义是在读者与本文的“对话”中生成的。 中国古代文论中强调的“兴味”观,实际上也包含着与英加登的“填空”,与加德默尔的“对话”相近的见解。  文学理  论教程 阅读接受过程中的再创造特征 实际上,不论英加登的“填空”,还是加达默尔的“对话”,还是中国古代的“兴味”观,所揭示的都是文学作品阅读接受过程中的再创造特征,它所指明的正是文学作品构成审美价值的固有方式和特征。 造成这种方式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白菜类蔬菜栽培技术 (3).ppt VIP
 - 建设工程档案归档清单.xlsx VIP
 - 2024年河北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艺术设计”赛项样题-第四套 .docx VIP
 - 2025年浙江省初中学业水平信息科技考试试卷(含答案详解).docx
 - 退工原因变更申请表 .pdf VIP
 - DB15T+3686.3-2024物业管理服务规程 第3部分:秩序维护.pdf VIP
 - 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艺术设计中职样题.docx VIP
 - 大学生简历毕业生简历求职简历 (27).docx VIP
 - 《DB15T 970-2024居住物业管理服务规范》.docx VIP
 - 【课件】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课件(中外历史纲要下).pptx VI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