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秦汉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标题】浅析秦汉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作者】邓 春 艳【关键词】秦汉时期;重农;抑商【指导老师】杨 晓 红【专业】历史学【正文】引言重农抑商,又名“重本抑末”,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统治者推行的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它主张农为本,商为末,即重视农业,采取贬低、压制商人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的政策措施,限制从商人数,从而抑制私人工商业的发展,以保证经济政策向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方向倾斜。重农抑商的观念自先秦时期就有。从春秋开始,儒家、道家、法家等各学派在重视农业、轻视工商业方面也往往没有多大的分歧。比如儒家的孟子劝梁惠王要“不违农时”1,同时指责商人是“贱丈夫”;荀况认为“工商众则国贫”2。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法家先驱——管仲曾说过:“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3,主张以农为本;韩非子首次提出农为“本”,工商为“末”,把工商之民看作是社会一害,称作“五蠹”之一。重农抑商的思想由此形成。到战国时期,各国变法运动中,重农抑商观念逐渐被运用到变法实践中。 李悝在魏国主张的变法改革中的内容包括:“尽地力之教”4,发展农业生产,“禁技巧”即抑制手工业;商鞅在公元前 365 年秦孝公时的变法中提出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总而言之,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萌发于战国前期的李悝改革, 明确提出和落实于战国中期的商鞅变法,在实践上则被秦汉时期,特别是西汉前期推向了顶峰。一、 秦汉时期重农抑商政策形成的原因(一)政治原因——大一统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度早在先秦时期,无论是奴隶制还是封建领主制都是以人身依附关系作为统治的基础的,即从天子到诸侯到士大夫再到庶人的一套完整的系统。 土地制实行的是公有的井田制,每一个人在一生下来的时候便注定了地位的高低贵贱。 严格的人身控制强调保障农业的发展,根本不允许私人工商业有很大的发展。随着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的逐步瓦解和封建制的日益形成, 土地开始私有,人身依附关系开始松弛。政府通过采取户籍控制等方式对民众进行管理, 使农民固守于土地上,并按照规定向政府纳税, 而土地私有又为商人们抓住时机对农民进行侵夺创造了条件。然而,当商业实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又为大一统的具有高度强制性特点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所不能容忍, 于是统治者又采取措施对商人进行政治上的限制和经济上的强制,这就为重农抑商提供了实施的必然性。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秦王嬴政在中央建立了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 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将地方的权力直接收归皇帝已有,从而使皇权得到空前加强。强大的中央集权势力无处不在,希望对每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全国范围的统一、严格的控制和管理,并希望农民紧紧地依附在土地上,所以提出“上农除末”,颁布政令巩固农业地位,对商人进行严厉的打击。刘邦在夺取政权时分封了不少异姓诸侯王。在他建立汉朝后,虽然建立的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但地方王国对中央政府有很大的牵制作用,这对于私商而言,拥有了较大的发展空间。当私商与国家的争夺发展到一个很高的程度时,往往会涉及到夺取国家经济命脉的问题, 而作为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其经济也应该是大一统的。一旦私商掌握了经济命脉,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也就有动摇的可能。另一方面,官吏们大肆笼络商人为其自身利益服务,形成官商勾结之势。正如翦伯赞先生所说:“从西汉初一直到武帝初年的历史,可以说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割据势力激烈斗争的历史。 文、景削藩就是这种政治斗争的突出表现。……商人利用诸侯王的政治特权以谋求暴利, 诸侯则利用商人的资财来强化他们的割据。有些‘封君’甚至‘低首仰给’于商人。这样,就替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带来了困难。”纵观整个汉代,斗争的结果是拥有巨大的政治实力,获取农业、商业这双重利益的豪强地主是最大的赢家。汉人桑弘羊曰:“往者豪强大家,得管山海之利,采铁石鼓、煮盐,一家聚众或至千余人,大抵尽收流放人民也,远去乡里,弃坟墓,依倚大家,聚深山穷泽之中,成奸伪之业,遂朋党之权”5。大商人利用其资本进行政治投机,加紧掠夺人民,同时也对朝廷构成严重威胁。汉武帝时期,富商大贾以“关东成败未决,不肯佐国家之急”6,有的甚至支持叛乱。大商人利用资本进行政治投机,影响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必然会造成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财政空虚,也不利于政权的稳定。简而言之,从政治方面看,是为了安定社会,稳定国家的统治秩序。在秦汉农耕社会时期,落后的生产力不能生产更多的财富供商人攫取, 政府也不允许社会财富流入商人之手,而商人在社会产品不丰富的情况下的投机取巧、 囤积居奇等手段会扰乱社会的政治、经济秩序。(二)经济原因1.国家需要大量粮食以满足基本需要战国时期,群雄争霸,战事非常频繁,而秦国为了统一天下,经历了长期的征战。到了秦朝末年,人民生活已是非常疾苦,民不聊生的社会状况,导致了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西汉建立后,国家刚刚从战争中解脱出来,百废待兴,农业生产领域更是一片凋敝,汉初

文档评论(0)

xieliandimei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