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前言 二、人文素養的定義 三、敬天愛人與人文素養的綰合 四、人文素養在教育中的呈現 五、人文素養教育的目標 六、結語 七、參考文獻 吳俐雯 洪慧娟 報告 陳佳雯 人文素養教育的文獻回顧 一、前言 教育的本質是人文取向的。 教育目標是促進專業知能的進步,及負有闡揚人文精神的使命,唯專業與人文並進,才能創造人類的幸福。 二、人文素養的定義 綜述李大偉、陳裕宏、林輝亮、郭為藩、吳珍珠、龍應台等學者論述人文素養定義: 人文素養包含了知識、態度及能力等三方面,最重要的就是使學生具備豐富的人文、社會知識,並其對人的本身及社會的發展有所認識;經由人文教育的薰陶,具有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孕育出一種對人與社會關懷的(正向)生活態度,以及培養對人際溝通、思考批判、藝術賞析、文化比較、適應變遷、自我反省等能力(良善的社會能力)。 三、敬天愛人與人文素養的綰合-1 (中華文化) 人文一詞最早見於《易經》,「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論語》中孔子敘述的「仁」,包含孝悌、不巧言令色、克己復禮、對人恭敬等的表現 《孟子》「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三、敬天愛人與人文素養的綰合-2 (西方文化) 英文中的人文主義Humanism一詞,源自羅馬字之Hmanitas,其意義就是文化 。 西方教育以人文主義為中心思想,強調以人事、人道、人文與人生的理想,主張以人為本位,重視人的存在、能力與價值。 三、敬天愛人與人文素養的綰合-3 本校的校訓是「敬天愛人」,融會了天主教聖經及中國聖賢智慧: 「您全心、全靈、全意,愛上主你的天主。」及「你應當愛近人,如你自己。」 (《馬竇福音 22:37,39》) 「欽崇天道,永保天命」(《尚書》) 「仁,愛人」(《論語》) 「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孟子》) 三、敬天愛人與人文素養的綰合-4 敬天愛人教育內涵厚植「人與天」、「人與人」、「人與萬物」的人本思想,對萬物的終極關懷的人文精神,與中國儒家「以人為本」的思想契合,是西方人文主義的表現,更是耕莘教育的基礎與核心教育。 (敬天愛人是人文素養的展現) 四、人文素養在教育中的呈現 施教者實施策略: 一、注重教育工作者的人文素養 二、創造人文的校園環境 三、重視人文學科的教學 四、落實職業道德教育 五、建立良好的導師制度,加強學生生涯輔導。 六、關懷社會回饋社區 七、善用社會資源與人文活動結合 八、強化學生榮譽感及守法的習慣 (教師、校園、學科、道德、社區、社會、榮譽 等面向著力) 五、人文素養教育的目標-1 人文素養教育培育出學生具有 (一)「人文知識」 (二)「人文態度」 (三)「人文能力」 六、結語 1.人文素養教育應注入人文關懷議題, 培養學生恢宏的視野和正向的思考 力。 2.人文精神的陶冶及職業道德的養成、 使其具批判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3.人文素養教育與專業技術學習並重。 謝謝 敬請指正 參考文獻 方祖燊(1985)?大辭典?臺北:三民書局。 李邁先(1983)?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第十二冊)?臺北:商務印書館。 林振春(1994)?培育技職學生人文素養?技術及職業教育,23,18-22。 林雅玲、陳漢陽(2004)?加強技專校院學生的人文素養?中華技術學院學報,30,67-76。 陳光憲(1996)?現代大學生應有的人文素養?訓育研究,35(1),63-66。 陳雷傑(2000)?提昇高職學校學生人文素養之可行策略?大安高工學報,11期, 100-109。 曾世虹(1998)?落實技職人文教育提升技職教育人文素養?教育資料文摘,41(3),184-192。 黃秋韻(2008)?從人文角度論通識教育的意義與任務?通識教育學刊,2,21-38。 鄔昆如(1993)?中華文化的人文素養?哲學與文化,20(1),3-29。 楊明恭、王國興(2001)?以全人化觀點談高職的人文素養教育?技術及職業教育,61,26-30。 楊亮功(1987)?人文主義與教育?臺北:三民書局。 蔡錫濤(1993)?科技與人文並重─談提昇技職院校學生人文素養的策略?技術及職業教育,18,10-14。 謝淑熙 (2012) ?閱讀教學與人文素養─以《論語》為例?國教新知,59(1),44-48。 薛光祖、郭為藩、林美和(1988)?教育與人生?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