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文(设计)
单 位
题 目
申报内容 专业
职称等级 学号
姓 名
指导老师 职称
提交日期 2019
完成日期
浅析王阳明哲学思想中“良知”的概念
一、论文说明
本写作团队长期从事论文写作,擅长数据处理、文献查找
图表绘制、理论分析,以及相关期刊论文的发表
具体联系金老师QQ:387 826 70
二、范文参考
尹伶伊
摘要:王阳明思想的核心是“良知”这一概念,这是其自身人生体验的结晶和升华。本文通过对“良知”学说的内涵和哲学意义进行阐释,体现了王阳明哲学中本体和功夫的结合。王阳明立足于现实来感悟人生,以此来根除人性的现实冲动所产生的不良因素,从而彰显人性的伟大,对人的发展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王阳明 良知 内涵 意义
王阳明是明朝中叶的思想大家,是阳明学派之创始人。他建立了一套庞大而完整的思想体系,旨在继承和弘扬儒家德治传统。通过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革新,拯救明王朝政治与道德危机,“扫荡心腹之寇,以收廓清平定之功”。他的教育学说具有强烈的时代革新意义和对程朱理学教育流弊的批判精神,足足影响了好几代人。而其中的“致良知”思想,更是被后人所不断传承。
一、良知学说的提出
王阳明不怕人们“相与非笑而诋斥之”,愤然“抵牾”朱熹,倡良知之学,是为了维护行将崩溃的封建政治、伦理规范。“使天下之人,皆知自致其良知,以相安相养,去其自私自利之蔽,一洗馋妒胜忿之习,以济于大同”(《传习录中》)。王阳明就是为了论证封建伦理、道德规范的绝对性,为了论证实现这些规范,达到圣贤境界的途径,而建造他的哲学体系。
“良知”是王阳明思想中最基础的概念,他说:“吾平生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王阳明全集·卷二十六》)。“良知”这一概念,出自《孟子》,孟子说:“人之所以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孟子所指“良知”是人所具有的那种“不虑而知”的道德认识能力和道德实践能力,这种“知”不用思索就可以自然地反映在人的行为之中。如同小孩自然而然地知道要爱父母,长大后要尊敬兄长一样。王阳明借用“良知”一词,在用意上和孟子相通,但又指出“良知即天理”,这无疑是对孟子学说的发挥。同时他把《大学》里的“致知”结合进来,遂诞生“致良知”一说。一般而言,宋明理学在讨论人的本质问题时,往往以“未发之中”来说明人性中有先验的“天理”存在,本体是至善至美的,而教育应当恢复人的本性。王阳明则认为“至善者,心之本体”,本体上无需用功,“良知之外,岂复有加于毫末乎?”“良知是天理之照明灵觉处,故良知即天理。”这样,他从理论上以“良知”一元论否定了宋儒的“德性之知”和“闻见之知”的二元论,否定了在“人心”中存在“天理”与“人欲”对立的观点,而把现实的人视作健康的、可以进步的教育对象。他认为“致良知”是要人发展良知,教育人根据自己的道德理性来按“天理”行事,“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使“事事物物皆得其理”。如果说朱熹教育人的主张是从外在客观之理的认识再到自慰身心修养的话,那么王阳明的“致良知”思想则是教育人由内在道德理性的觉悟后作用于外在的道德知行。他说:“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准则,尔意念着处,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瞒他一些不得,尔只不要欺他,实实落落依着他做去,善便存,恶便去。他这里何等稳当快乐。此便是格物的真诀,致知的实功。”王阳明把良知与人的日常行为联系起来,使它有了社會伦理的基础。他的“致良知”思想,究其意在于使教育成为实实在在的道德教化,让人们放弃以科举为目的的“功利之心”,在知行过程中切实把培养个人的道德理性自觉放在首位,然后按照“吾心之良知”去做人做事。
二、良知的哲学涵义
(一) 良知即是非之心
孟子的性善论不仅提出了良知的概念,还提出了“四端”学说。但是,孟子并没有详细阐释良知的哲学意义。王阳明则是把良知与四端相结合。从“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高清版)-B-T 34590.10-2022 道路车辆 功能安全 第10部分:指南.pdf VIP
- ISO15189新版标准考试试题含答案.docx VIP
- 二硫化钼滚动涂覆工艺研究.docx VIP
- 利用ICP刻蚀二氧化硅的方法.pdf VIP
- 《水利电力部电力规划设计院 电力勘测设计制图统一规定 (建筑部分) SDGJ42-84》水利电力教育文献.pdf VIP
- 缠中说禅108课重点.pdf VIP
- 2021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培训考试题库 含答案含详细解析.pdf VIP
- 拟上市公司内控项目建议书.pptx VIP
- 三级园林绿化工(高级)技能鉴定考试题库(含答案).pdf VIP
- 07CJ03-1轻钢龙骨石膏板隔墙、吊顶.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