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许之命》研札记(一).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封許之命》研讀札記(一) (首發) 蘇建洲 彰化師大國文系 (一) 簡2“尹三(四)方”,整理者隸定作“”,以為即大克鼎(《集成》二八三六)“(駿)尹四方”(119頁注6)。 謹案:“”是“”之誤,“日”、“田”相混古文字比較常見。陳斯鵬先生曾舉例說明楚文字字形中部圈內“十”省作短橫“-”的現象,可以參看。 陳斯鵬:《楚系簡帛中字形與音義關係研究》,頁87。“”可能應該讀為“允”。裘錫圭先生在《“以學術為天下公器”的學者精神》(《 中华读书报 》 2012年05月09日 07 版)提到: 陳斯鵬:《楚系簡帛中字形與音義關係研究》,頁87。 在這裏還想附帶記下先生的一個具體的訓詁見解。先生有一次跟我說,他認爲大盂鼎“正厥民”的“”,不應該像一般人那樣讀爲“畯”,而應該讀爲“允”,用法跟《論語·堯曰》“允執厥中”的“允”相同。我認爲先生的這一見解是值得重視的。我想,按照這樣的思路,在先生看來,金文中的其他“”字,至少有一部分,如“臣天子”、“ 永保四方”、“保四或”、“保其孫子”等語中的“”,也是應該讀爲“允”的。 允,誠也、信也。《書?大禹謨》:“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孔穎達疏:“信執其中正之道。”《古代漢語虛詞辭典》解釋說:“用於動詞前,表示施動者真心實意地發出某一動作行為。可譯為‘誠實地’、‘誠懇地’。等” 商務印書館2000年版,頁798。 商務印書館2000年版,頁798。 (二) 簡2“則隹(惟)女(汝)吕丁,(肇)(右)玟(文王)”。整理者指出:“”字疑從又聲,讀為“右”,《左傳》襄公十年杜注:“助也。”(119頁注8)。 謹案:“肇”訓為“敏”,《爾雅?釋言》:“肇,敏也”。《詩?大雅?江漢》:“無曰‘予小子’,召公是似,肇敏戎公,用錫爾祉。”毛傳:“肇,謀;敏,疾。”馬瑞辰《通釋》:“肇、敏連言,即訓肇為敏……謀、敏古同聲。”金文中亦有不少例證,請讀者參看。 參看裘錫圭先生在《從殷墟卜辭的 參看裘錫圭先生在《從殷墟卜辭的“王占曰”說到上古漢語的宵談對轉》(《中國語文》2002年1期)一文注47中也談到了“肇”有“敏”義的問題。陳英傑《談簋銘中“肇享”的意義——兼說冊命銘文中的“用事”》,《古文字研究》第27輯,212—215頁,中華書局,2009年4月。日月:《金文“肇”字補說》,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2010年6月14日、謝明文:《晉公銘文補釋》。 “”字形作,字形從橐,古文字外從囊橐之形者,聲符多在袋形之中。如:“?”字作: 徐太子伯辰鼎(《殷周金文集成》5.2652)、、《上博(三)·周易》簡40、41《上博(二)·容成氏》簡9信陽楚簡2-03 以及《石鼓文?汧沔》“”作、(摹本)。 陳劍:《說石鼓文的“”字》,復旦網,2014.08.24, /SrcShow.asp?Src_ID=2318。所以整理者指出此字從“又”得聲是對的。新出肅卣“肅有(佑)王于東征”, 董珊:〈山西絳縣橫水M2出土肅卣銘文初探〉《文物》2014年1期。“肅佑王”與簡文 陳劍:《說石鼓文的“”字》,復旦網,2014.08.24, /SrcShow.asp?Src_ID=2318。 董珊:〈山西絳縣橫水M2出土肅卣銘文初探〉《文物》2014年1期。 上部寫法比較奇特,茲說明如下: “韔”字楚文字作: (《曾侯》01)(天策)(《望山》2.8) 裘錫圭、李家浩先生分析說: “韔”字原文作“”,此字亦見於望山二號墓竹簡,從“”從“長”。“”象囊一類東西之形,“長”是聲符,故釋為訓作弓囊之“韔”。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曾侯乙墓?附錄一曾侯乙墓竹簡釋文與考釋》(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7月)頁502-503注14。相關亦可以參見劉釗:〈釋慍〉《古文字考釋叢稿》(長沙:岳麓書社,2005年7月)頁150、劉釗:《古文字構形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頁266、施謝捷〈楚簡文字中的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曾侯乙墓?附錄一曾侯乙墓竹簡釋文與考釋》(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7月)頁502-503注14。相關亦可以參見劉釗:〈釋慍〉《古文字考釋叢稿》(長沙:岳麓書社,2005年7月)頁150、劉釗:《古文字構形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頁266、施謝捷〈楚簡文字中的“橐”字〉《楚文化研究論集》第5集(黃山書社,2003年6月)頁336、田河:《出土戰國遣冊所記名物分類匯釋》(長春:吉林大學博士論文,2007年6月)頁159。 《望山楚簡》也解釋說:“《說文》:‘韔,弓衣也。’簡文此字作‘’,‘’象囊形,‘長’為聲符,故釋為訓弓囊之‘韔’字。”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中文系編:《望山楚簡》(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文档评论(0)

剑影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