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实施有效预习的策略.doc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实施有效预习的策略.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PAGE 6 -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实施有效预习的策略 何 华 常州市雕庄中学 [摘 要] 新课程实施已有多年,预习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环节,在新课改的过程中应该如何演绎呢?对于物理这门自然学科,笔者通过平时的观察与实践发现,预习方式方法和内容的不同往往会给学生带来不同程度的收获,所以预习不仅仅是学生的个体行为,更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设计,才能使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等方面获得更大的提高,进而提高终身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 预习 新课程 初中物理 在新课改背景下,八年级学生初次接触物理学科,那么课前是否要求学生预习?如果需要预习的话,教师又应该如何引导他们进行有效的预习呢?基于以上思考,笔者在物理教育教学过程中,做了一系列的尝试和记录,积累了不少案例,丰富了经验和体会,形成了一定的观点。现将这些案例、反思与观点呈现出来,希望抛砖引玉,引发大家更深更细的思考。 课堂实例一,新授课《重力》,教师非常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大量的现象和实例,层层分解。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物体所受重力与什么因素有关呢?”立刻有学生举手回答:“物体所受重力与物体质量成正比。”这样的答案,正是课本上已经概括出来的结论,显然这位学生课前预习过了。而此处,教师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先经历“猜测与假设”概括影响因素后,再通过设计实验探究具体的关系。但这位同学跳过了“猜测与假设”这一科学研究的重要一步直接给出了结论(事实上学生的预习往往只关注于最后的结论)。 实例反思:物理作为自然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物理新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要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1]如果学生课前的预习只注重得到结论,那么课堂上的探究过程就变成一个验证过程,而且对于已经知道了“结果”的学生往往就会不在乎“原因”是什么,带来的只是课堂上的躁动不安,这显然不利于学生良好物理学习习惯的养成,所以这种方式的预习并不是我们提倡的。 但是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有的学生有课前看书的习惯,这是好事,甚至有些难得。叶圣陶先生说:“不教学生预习,他们经历不到在学习上很有价值的几种心理过程。”那么如何“教”呢? 课堂实例二,新授课《望远镜与显微镜》课堂上,分成了四个组的学生由各自组长借用多媒体,熟练地将课前整理好的资料用电子幻灯片的形式展示出来,从望远镜和显微镜的发展史、类型和在科学中发挥的作用等角度进行讲解,图文并茂,讲解生动。很显然,教师在课前为学生精心设计了预习内容,并在课堂上给了学生充分展示和交流的空间,而学生探索真理的热情也被积极调动起来,很好的完成了课前预习。显然,这部分科学史不需要教师再做任何介绍了,所以接下来的时间教师可以将授课的重点放在望远镜和显微镜的原理上,引导学生利用实验室的器材作进一步探究。 实例反思:这节课学生的收获显而易见,教师通过课前设计并布置预习使得知识容量极大的扩大,学生通过收集、整理资料,讲解收获,动手实验,亲历整个过程,不仅拓展了视野丰富了知识,而且对信息的收集整理能力以及探究实验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学生在了解科学史的同时,也学习到相应的科学方法和科学家的探索精神,树立正确的科学观,从而使情感价值观也得到了升华。 新课程下初中物理如何实施有效预习?上面的两个事例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通过课前有效的预习,能培养学生对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利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而通过课堂反馈思辨使得预习在心中产生的疑团得以破解,成功感油然而生。所以,从个人终身学习角度讲,预习的确是一个终身受益的好习惯。怎样才能守住课前的这个阵地,笔者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师生从思想上共同重视预习 “新课程强调‘教’服务于‘学’,教师通过与学生合作,依靠学生自主实践、合作与交流去实现教学任务;并要求教师以学生的心理发展为主线,以学生的眼界去设计教学思路,预测学生可能的思维活动并设计相应的对策。”[2]预习能很好的有助于这一理念的实施。 对于教师,通过预习能对学生已有的经验进行把握便于教学时有的放矢。我们面对的学生,他们以往的成长经历是完全不同的。尤其对于人口流动频繁的地区,外来务工子弟众多,学生层次参差不齐,大部分学生小学就读于外地或是各类“简易学校”,别说是兴趣小组活动了,就连科学课都不能正常开设。通过预习及预习反馈不仅可以实现“预测学生可能出现的思维活动”,还可以消除学生间认识问题的差异,较大程度的避免了课堂上听不懂或跟不上的现象。通过预习及预习反馈也有效把握学生心理,自然就会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问题。预习还可以极大的提高课堂效率,如“课堂实

文档评论(0)

153****959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