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弯曲正应力分布规律实验.pdf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纯弯曲正应力分布规律实验 一.实验目的 1. 用电测法测定梁纯弯曲时沿其横截面高度的正应变(正应力)分布规律; 2. 验证纯弯曲梁的正应力计算公式。 二.实验仪器和设备 1.弯曲梁实验装置一台; 2 .YJR-5 静态数字应变仪; 3 .温度补偿块一块。 三.实验原理和方法 弯曲梁实验装置见图 1,它由弯曲梁1、 定位板2 、支座3 、试验机架4 、加载系统5 、 两端带万向接头的加载杆6 、加载压头(包括 钢珠)7 、加载横梁8、载荷传感器9 和测力仪 10 等组成。 弯曲梁的材料为钢,其弹性模量 E=200GN/m2 ,泊松比μ 0.29 。旋转手轮,则 梁的中间段承受纯弯曲。根据平面假设和纵向纤 维间无挤压的假设,可得到纯弯曲正应力计算公 式为 M 图1 σ y I Z 式中M为弯矩;IZ 为横截面对中性轴的惯性矩;y 为所求应力点至中性轴的距离。由上 式可知,沿横截面高度正应力按线性规律变化。 实验时,通过旋转手轮,带动蜗轮丝杆运动而改变纯弯曲梁上的受力大小。该装 置的加载系统可对纯弯曲梁连续加、卸载,纯弯曲梁上受力的大小通过拉压传感器由 测力仪直接显示。当增加力ΔP 时,通过两根加载杆,使得距梁两端支座各为c 处分 别增加作用力ΔP/2 ,如图2 所示。 图2 在梁的纯弯曲段内,沿梁的横截面高度已粘贴一组应变片 1~7 号,应变片粘贴位 置见图 3 所示。另外,8 号应变片粘贴在梁的下表面与 7 号应变片垂直的方向上(在 梁的背面相同的位置另有一组应变片 1*~8* )。当梁受载后,可由应变仪测得每片应 变片的应变,即得到实测的沿梁横截面高度的应变分布规律,由单向应力状态下的虎 1 克定律公式σ Eε,可求出实验应力值。实验应 力值与理论应力值进行比较,以验证纯 弯曲梁的正应力计算公式。若实验测得 应变片 7 号和 8 号的应变ε7和ε 满足8 ε 8 则证明梁弯曲时近似为单向 ≈ μ ε 7 状态,即梁的纵向纤维间无挤压的假设 成立。 图3 四.实验步骤 注意:本装置同时供给两组同学实验,一组用 1~8 号应变片,另一组 用 1*~8* 应变片,实验加载时请两组同学协调好。 1. 纯弯曲梁有关尺寸:弯曲梁截面宽度 b=20mm, 高度 h=40mm, 载荷作用 点到梁支点距离c=150mm 。 2 .接通测力仪电源, 将测力仪开关置开。 3 .本实验用 YJR-5 电阻应变仪,YJR-5 电 阻应变仪面板见图4 。按下电源开关(其 余量程、标定开关、调幅电位器都不要 动)把测量通道选择旋钮旋在0 位置上。 4 .本实验采用公共接线法,即梁上应变片 已按公共线接法引出9 根导线,其中一 根特殊颜色导线为公共线。将应变片公共 引线接至应变仪背面(应变仪背面见图5 ) B点的任一通道上,其它按相应序号接至A 点各通道上;D 1 、D2 、D3 已用短接片短接, 公共补偿片接在D 、D 、D 短接片下面的 1 2 3 B 、C上。 5 .YJR-5 应变仪灵敏系数K仪=2.00 ,应变片 灵敏系数K=2.17 。 6 . 实验: a .本实验取初始载荷P0=0.5KN(500N), Pmax =4.5KN(4500N),ΔP=1KN(1000N),共分四次加载; b .加初始载荷0.5KN(500N)后,通过选择旋钮,切换测量通道,记录各测量通 道初始读数应变(该读数应变实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7****042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