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用技术(精).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 特点特性:本技术研究了畜禽粪便和作物秸秆转化有机肥料产业化关键技术、作物秸秆作为设施基质原料关键技术、作物秸秆作为猪饲料原料关键技术、作物秸秆生产秸秆板材关键技术。该技术成果具有原创性,通过利用农业废弃物生产有机肥料的产业化等技术,研制了复式混合高温发酵菌剂,既解决了有机物料高温快速发酵问题,又解决了发酵过程中的除臭、有机发酵物料直接造粒问题。用纳米级粘合剂水溶液以水代替有机溶剂,与秸秆混合均匀,节约粘合剂,解决了秸秆板材强度高、成本低、无毒、可降解的问题;通过生物发酵解决了秸秆高温灭菌问题。利用生物能源发酵稻麦秸秆,变革了姬松茸传统栽培方式。筛选了适用稻麦秸秆栽培的姬松茸2号和 3号、双孢蘑菇 AP4新菌株。在设备创新方面采用半封闭槽式发酵和前推式螺旋搅拌机搅拌,造价和运行成本低,可做到高温快速连续发酵,发酵周期8~10天。 推广前景:该技术成果将纳米技术应用于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研究,必将促进城乡有机废弃物处理利用产业化和肥料科学的发展,建立了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产业化技术平台,为解决我国城乡有机废弃物综合利用问题,走出了一条新路子。该技术成果适用于我国农业废弃物和城市有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 技术持有单位: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联系人:张树清 电话:010 E-mail: sqzhang@ 通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 邮政编码:100081 高活性益生菌发酵剂及制剂生产技术 特点特性:本项目从优良菌种选育和品质测试入手,筛选出具备较强耐酸(酸碱度在2.5~3)、耐胆盐(0.15%~0.2%)、抗干燥冷冻、抗热等、胆固醇降低率达 40%~50%的优良菌株,通过发酵、冻干或喷雾干燥等技术而生产出具有显著保健功能的益生菌微生态制品,发酵剂及制剂的活菌数在4℃下保藏14天后达 109cfu/毫升以上。 发酵剂是决定发酵食品的风味、质量及功能的重要因素。乳酸菌应用到发酵食品中除赋予食品一定风味、结构和营养特征外,还可以有效地抑制食品中许多革兰氏阴性和阳性腐败菌和病原菌的生长繁殖,有助于延长食品的保存期,提高食品的质量和安全。 益生菌是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微生态调节作用的菌体,如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等。它们可以吸附、降解体内有害的产物、产生对人体有益的代谢物质、抑制胃肠道的有害菌群而达到调整胃肠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延缓衰老等功能。 利用筛选的优良菌株,通过乳基酶解肽为增殖培养基,高密度发酵并浓缩,经冻干或喷雾干燥而制成直投式粉末发酵剂或直接食用的高活性的活菌制剂。 推广前景:近年来我国发酵乳制品人均消费量大约25%的速度递增。日本、美国以及欧洲部分国家含双歧杆菌等益生菌的酸奶约占酸奶总产量1/3,如果国内含益生菌制品年生产达20万吨,按每吨加入100克计算,则国内对益生菌发酵剂冻干粉的年需求量为40吨。可以获利1000万元。以直投式发酵剂代替传统的发酵剂,能有效减少传统发酵剂的中间继代培养环节,克服菌种变异及噬菌体污染。无疑将帮助企业缩短生产时间,降低生产成本,同时,维持了产品质量和稳定性,极大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形象。高活性的益生菌制剂可以显著提高益生菌的保健功能,可以用于多种食品或功能食品的添加剂。 技术推广范围:作为发酵制品的发酵剂及功能食品添加剂使用。 技术持有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联系人:吕加平 博士 邮政编码:100193 电话:010 E-mail: lvjp586@ 通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再生水安全灌溉技术 审定情况:2007年9月已通过科技部对项目的鉴定。 特点特性:再生水安全灌溉技术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研发,该技术将灌溉技术-水处理技术土壤-作物-栽培技术集于一体,研发出了再生水安全灌溉制度与技术规程,提出了再生水灌溉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及配套计算机软件 ,填补了再生水安全灌溉方面的空白。该技术包括地表滴灌技术、地下滴灌技术、分根交替灌溉技术、灌溉首部水处理技术、再生水灌溉安全控制指标;包括适宜的灌溉时段、灌水定额、灌水次数、配套的管理技术规程;包括土壤安全性指标(钾、钠、钙、镁、悬浮物)、农作物安全性指标(铅、镉、砷、铬、粗蛋白质、总磷、钾、淀粉)、地下水安全性指标(色度、氨氮、总酸度、pH、EC、汞、铜、锰、铅、铬、镉、总大肠杆菌)三个方面。 适宜推广范围:研究成果主要应用于农业、水利及环保领域,对于促进我国劣质水资源农业安全利用、缓解水资源紧缺状况,

文档评论(0)

155****870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