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诗中有画不宜“画”
——兼论“绘画法”古诗教学的补救
张江萍 陈文娟
【摘 要】古诗作为我国古代文学的珍品,一直为人传诵。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给学生展现的古诗大都画面充实、情感充沛。教学中,常有老师用绘画来辅助古诗教学。这种“绘画法”让学生借助画境体验诗境,看似注重体会古诗的意境,其实偏颇,因为“诗中有画而又非画所能表达”。本文从诗歌意境、诗歌空间、诗歌语言等角度阐述古诗教学中不宜“画”的原因,然后,又提出三个补救性教学建议。
【关键词】古诗;绘画;意境 ;空间;语言;补救性教学建议
在小学阶段的古诗中有许多山水诗,其中不乏借物抒情、借景咏志的经典作品。在多年的观课中,我们常常看到有些老师让学生借用绘画来品读古诗。例如:
教学片断1:《画》“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教师:同学们,你们对这幅画了解了吗?它写了什么?
学生:有山,有水。
教师:你知道这山是什么颜色的吗?这水又是什么颜色的吗?
学生:山是绿的,因为山上有树木,有森林。
学生:老师,我知道水是清清的。还有小鱼……
老师:孩子们,你们说的都没错。你们可以用你们的画笔把它画出来吗?
学生:(齐)能。
教师:那我们动手画一画你所看到的这幅画吧。
然后,孩子们就动手,纷纷拿起水彩笔,在准备好的画纸上作画……
教学片断2:《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教师:同学们,这几句诗很短,但很优美,特别是“杨柳依依”这一句,常被用来形容春天的美景。你能想象的出这幅优美的画面吗?
学生:这是阳春三月,杨柳飘絮的场面。
学生:这是阳光明媚,惠风和畅的画面。
学生:这应该是杨柳扶风,鲜花盛开的季节。
……
教师:那么,同学们这优美的画面,你能画出来吗?请同学们动手画画这美丽的画面。
在这两个片断中,教师都采用了相同的教学手段——“绘画法”教学古诗,让学生说古诗、谈古诗,用语言描绘古诗后,用绘画手段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宋代苏东坡在《东坡题跋》卷五《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曰:‘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此摩诘之诗也。或曰:‘非也,好事者以补摩诘之遗’。”自古以来诗画不分家,但“诗中有画而又非画所能表达”, [1]我认为单一地借用绘画来解读古诗仍存偏颇,具体说来理由有三。
一、画,不足以表达意境
意境,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一个重要美学范畴。清代王国维说:“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境界而已。”“文学之工与不工,亦视其境界之有无,与其深浅而已。”可见意境实乃古诗的核心,也是我们鉴赏诗歌的最终走向。诗贵意境。意,指诗人抒发的主观情意;境,为诗作描述的客观物镜。意境,是包含了诗人在内的“真感情”和外在的“真景物”的一种艺术境界。古诗教学的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进入这个艺术境界中。 [2]以《诗经·采薇》为例,全诗语言所展现的画面都是可观可感的:杨柳,春风,雨丝,雪花,以及少壮离家老来归的征人。这些都可以文字中找到依据,并且可以在语言情境中提炼出意象情感:和煦的春风,温软的杨柳,冰冷的雨丝,彻骨的雪花,悲愤、喜忧参半的征人。然后诗歌又把这些意象揉和在短短的16个字中,其中春柳与冬雪碰撞,苦闷与喜悦交杂,折射出主人公内心奔腾翻涌的不安。试问,如果画,能画出来这样的情境来吗?画具象而达境,字表义而言情。还是以王维的《蓝田烟雨图》为例,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说道:“‘蓝溪白石出,玉山红叶稀’,可以画出来成为一幅清奇冷艳的画,但是‘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二句,却是不能在画面上直接画出来的。假使刻舟求剑似的画出一个人穿了一件湿衣服,即使不难看,也不能把这种意味和感觉象这两句诗那样完全传达出来。” [3]因此,古诗中广阔的空间、丰富的画面、真切的情感,是画不出的,画无法让我们兼顾古诗中的“内情外境”,如果一味地画,只能画出古诗的一点皮毛,弃精华于脑后。
而至于教学片断1中的“画”,我觉得大为不必如此。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低段教学“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4]古诗教学,求情求境,还不如让学生大声诵读一番,读得朗朗上口,念得文通字顺,熟得脱口而出,自然情境生心,了然于胸了,还将记得十年八载。
再如教学《望庐山瀑布》也不必大花心思千方百计找寻庐山瀑布的图片,更不必让学生用画笔描绘“飞流三千”“河落九天”的壮美。“飞流直下”是动态的,是诗人描绘的意境;“银河落九天”,以夸张手法尽写气势磅礴的庐山瀑布,更是令人叫绝。因为“画和诗毕竟是两回事。诗中可以有画,像头两句里所写的,但诗不全是画。而那不能直接画出来的后两句恰正是“诗中之诗”,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