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两汉文论.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三、诗歌的表现方法:六义说 《诗大序》全面总结了《诗经》艺术创作经验,提出了诗歌创作的“六义”说,风、雅、颂是对《诗》的分类,赋、比、兴是对《诗》表现方法的归纳。 “赋比兴”为什么要放在“风”后呢,孔颖达《毛诗正义》中说::“六义次第如此者,以诗之四始以风为先,故曰风。风之所用,以赋、比、兴为之辞,故于风之下即次赋、比、兴,然后次以雅、颂。雅、颂亦以赋、比、兴为之,既见赋、比、兴于风之下,明雅、颂亦同之 ” 《诗大序》对风雅颂作了具体解释。是按照作品内容特点来区别开来的,风,从地域上讲是属于某一个诸侯国家的。雅,则是属于整个周王朝。颂,则是歌颂盛德而告之神明的。《诗大序》在解释风雅的意义时,已经接触了文艺创作的概括性与典型性的特征。孔颖达《毛诗正义》中说:“一人者,作诗之人。其作诗者,道己一人之心耳。要所言一人,心乃是一国之心。诗人揽一国之意以为己心,故一国之事,系此一人使言之也。故谓讽。诗人总天下之心,四方风俗以为己意而咏歌王政。故谓之雅。故作诗道说天下之事,发见四方之风,所言者乃是天子之政,施齐正于天下,故谓之雅,以其广故也 ” 四、诗歌的本质:吟咏情性 《诗大序》中进一步发挥了《乐论》、《乐记》以来的情志相结合的思想,明确地提出了诗歌抒情言志的特点。它一方面强调诗歌起源于“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衷而形于言”,也强调诗歌是“吟咏情性的”。但是在认同情志的同时,又要服从“礼仪”的规约。后来孔颖达《左传正义》中说:“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对此一问题作了全面的总结,诗歌以情志为根本的,情与志是二而一的产物。 第四节、王逸《楚辞章句序》文论思想 对屈原及其作品的评论是汉代文论的一个重要方面,汉代的屈原评论始于刘安,中经扬雄、班固的褒贬,到王逸在达到了高峰。 王逸,字叔师,南郡宜城人(今湖北宜城)。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于东汉安、顺两帝期间。曾任校书郎及侍中等职。他的《楚辞章句序》是对汉代屈原及作品问题的一个总结。其中对屈原的人格、屈原作品的社会价值、作品创作动机及社会功能作了全面的论述,突出体现了中国文论序体批评文本的特色。 高度肯定屈原的人格精神,批评班固指责屈原不明哲保身、全命避害的观点。王逸认为,班固的明哲保身是一种“耻而贱”的茍生思想,是对国家不负责任。屈原“以忠贞为同,以伏节为贤”,坚持正义,为真理不惜杀身,敢于同邪恶斗争,所以屈原是“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若砥矢,言若丹青”。 分析屈原作品的创作动机及作品功能。王逸认为,《离骚》等作品的创作动因是来源于社会的“遭时暗乱”,诗人“履忠”却“被譖”,现实的不公使诗人“忧愤愁思”而作《离骚》。这一观点是与司马迁的“发愤著书”是相一致的。 王逸认为《离骚》的社会作用有二,即“上以讽 谏,下以自慰”。王逸认为《离骚》是“独依诗人之义”,符合《诗》的风传统,因为儒家诗论是提倡讽谏、怨刺的。屈原“上以讽谏”正是体现了儒家的诗学精神。“下以自慰”是王逸对屈原诗歌功能提出的新见解。“自慰”即诗人从自己的作品中获得了精神安慰和满足,诗人从自己的作品中获得精神安慰是实际情况,因为作品是诗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体现着诗人的思想、感情、理想及个人能力等,一旦作品被作品创造出来,它就成为诗人本质力量的一种确证,成为诗人观照自己本质力量的对象,从而获得心理的快适。王逸的“自慰”说,提示了文学创作的一种普遍意义,是对作家自卑心理的一种超越。 高度肯定屈原作品的艺术成就,认为屈原作品是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屈原诗歌的艺术方法是与《诗》一致的。屈原诗歌以香草美人比君子,以“恶禽臭物”比小人,实际是《诗》比兴方法的一种发展。王逸认为,屈原的人格伟大,其作品内容形兼美,是后人学习的楷模,具有 不朽的价值。 本章小节 思考题 1、汉代的主要文论成就有哪些? 2、论述董仲舒文论思想的内容。 3、论述《毛诗序》的诗学思想。 4、试析王逸的文论思想。 本章延伸阅读书目 1、[唐]孔颖达:《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宋]洪兴祖,《楚辞补注》,中华书局1986年版。 3、刘松来:《两汉经学与中国文学》,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第四章、两汉文论. 谢谢 第四章、两汉文论 两汉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高峰,汉人雄强的国力创造了特色鲜明的学术文化。汉代文论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两汉文论在先秦文论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理论自觉性、系统性及表达方式都有很大进展,为后世文论的繁荣打下了基础。 第一节、两汉文论概述 两汉文论是两汉思想文化和学术背景下展开的,两汉思想文化和文学特色及发展走向,制约着两汉文论的基本特色及历史走向。汉初黄老之学、西汉中期之后“独尊儒术”,东汉的谶纬迷信和反迷信思想斗争、今古经学

文档评论(0)

yaoce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