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微生态调节剂益生菌.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十三章 微生态调节剂(一)益生菌 益生菌的作用机制 生态平衡理论 生物拮抗理论 生物夺氧学说 免疫赋活作用 营养作用 三流运转学说 三流运转学说 “三流”即指能量流、物质流及信息流(基因流)。 能量流即指正常微生物群与宿主保持着能量交换和运转的关系。微生态的能量流是宿主与微生物之间,正常微生物与正常微生物之间所存在着能源交换的关系。 物质流即正常菌群的能源与物质均依赖于宿主,微生态系统存在着降解与合成代谢。降解与合成是微生物代谢中的必然途径。 基因流即正常微生物之间有着广泛的基因(DNA)交换,如耐药因子(R因子)、产毒因子等都可在正常微生物之间通过物质的传递进行交换。 三流运转学说 益生菌作为非特异的免疫调节因子,可维持黏膜结构的完整,促进机体吞噬细胞的吞噬活力和促进B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能力,抑制腐败菌和致病的生长,降解肠道有毒物质的产生,促进肠道蠕动,有利于排泄,使整个微生态系统保持最佳状态之中,保证微生态系统的能量流、物质流和基因流“三流”的正常运转。 双歧杆菌菌属(Bifidobacterium) 一、双歧杆菌的生物学特性 双歧杆菌是革兰氏阳性、多形态杆菌。菌体形状呈Y字形、V字形等形态,其典型的特征是有分叉的杆菌,专性厌氧,不形成芽孢,最适生长温度37℃-41℃。 对糖类分解代谢途径不同于乳酸菌的同型或异型发酵,而是经由特殊的“双歧支路”,对葡萄糖代谢,最后生成乙酸和乳酸,二者摩尔比为1.5:1 双歧杆菌主要分布在结肠粘膜表面。 新生儿出生后不久,肠道内首先出现以大肠杆菌为首的需氧及兼性厌氧菌的优势菌群,这些菌在肠道内消耗了氧气,降低了肠道局部的氧化还原电势(Eh),促进了双歧杆菌这类厌氧菌在肠道的定植。一般在出生后的6-8天,肠道内即建立起以双歧杆菌占绝对优势的菌群。 其他菌属 明串珠菌属(Leuconostoc)肠膜明串珠菌(Leuconostoc mesenteroides)。 片球菌属(Pediococcus)乳酸片球菌(Pediococcus acidilaxtici)、啤酒片球菌(P.cerecisiae)和戊糖片球菌(P.pentosaceus)。 乳球菌属(Lactococcus)乳酸乳球菌(Lactococcus lactis) 丙酸杆菌属(Propionibacterrium)谢氏丙酸杆菌(P.shermanii)和费氏丙酸杆菌(P.freudenreichii)可作为饲料添加剂益生菌使用。 拟杆菌属(Bacteroides)猪拟杆菌(B.suis)、多毛拟杆菌(B.capillosus)、瘤胃生拟杆菌(B.ruminocola)、嗜淀粉拟杆菌(B.amylophilus) 酵母菌(Yeasts)啤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博拉迪酵母菌(Saccharomyces boulardii)和假丝酵母(Candide pintotopesii)。 真菌(Mycete)曲霉菌属(Aspergillus)的黑曲霉(A. niger)和米曲霉(A. oryzae)两种。 益生菌的筛选标准 (一) 益生菌菌株的分离和选种 最好是与原宿主、原生境、原微生态系、原微群落甚至原微种群相适应的菌种最理想。尽量采用通常被认为是安全的菌种。 益生菌菌株的活性和活存能力 在菌体活存率为1%~10%的情况下,室温条件下保存2~3个月,4℃条件下保存少于5~6个月者,不易做益生菌的菌种。 对菌株生产性能的考察 对干燥条件、制粒操作、抗生素、基质耐受性考察 益生菌的筛选标准(二) 益生菌对体内环境耐受能力 包括耐受胃酸、耐受胆汁、 对酶的耐受 黏附和定植能力的研究 黏附素的应用 抗微生物能力的研究 筛选高产抗菌活性物质和产酸能力强的菌株作为益生菌生产菌株,对于它们能在肠道种活的优势菌群地位,有效抑制病源菌的生长繁殖具有重要意义。 益生菌的基因改造 插入黏附基因、敲除产乳酸基因等 益生菌制剂的质量要求(一) 对菌种的要求 表型和基因型的稳定性;抗菌物质的产生;抗生素耐受性;对肠内病原体、腐败性微生物的抑制能力以及免疫原性。 对益生菌功效要求的标准 在酸和胆汁中的稳定性 黏附稳定性 在生产和贮藏过程中的存活率 对制品的质量控制要点 1、鉴别 2、外观性状 3、装量差异(或重量差异) 4、崩解时限(胶囊或片剂) 5、粒度和溶化性检查(颗粒剂、散剂) 6、干燥失重 7、活菌数测定或活性测定 8、杂菌检查 9、异常毒性试验 益生菌的安全性 传统益生菌菌株的安全性,已经过长时期的实践所证实。 已偶尔在各种类型的感染病灶中分离到乳杆菌属、明串珠菌属、片球菌属、肠球菌属和双歧杆菌属的一些种。 对益生菌致病性和感染力的研究 乳杆菌和双歧杆菌一直被认为不具有感染

文档评论(0)

ligennv131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