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以唐朝为界限,以前诗歌均为古体诗,其后,古体诗渐渐式微,逐渐消亡。 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 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体诗,但唐代之后的诗歌不一定都算近体诗,具体在于格律声韵之分。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译文 一个头发蓬乱、面孔青嫩的小孩在河边学着大人钓鱼,侧着身子坐在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影。 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小孩漠不关心地摆了摆手,生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 注释 蓬头形容小孩可爱。 稚子年龄小的、懵懂的孩子。 垂纶钓鱼。 纶钓鱼用的丝线。 莓一种野草。 苔苔藓植物。 映遮映。 借问向人打听。 鱼惊鱼儿受到惊吓。 应回应,答应,理睬。 《小儿垂钓》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诗写一蓬头稚子学钓鱼,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向小儿招手,想借问打听一些事情,那小儿却怕得鱼惊不应人怕惊了鱼而不置一词,真是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形神兼备,意趣盎然。 其艺术成就丝毫不亚于杜牧的《清明》一诗。 此诗分垂钓和问路两层,第一、二句重在写垂钓形,第三、四句重在问路传神。 第一、二句,稚子,小孩也。 蓬头写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 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 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 学是这首诗的诗眼。 这个小孩子初学钓鱼,所以特别小心。 在垂钓时,侧坐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眼前。 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 侧坐,而非稳坐,正与小儿初学此道的心境相吻合。 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 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 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小儿打问,就因为看得见小儿。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 当路人问道,小儿害怕应答惊鱼,从老远招手而不回答。 这是从动作和心理方面来刻划小孩,有心计,有韬略,机警聪明。 小儿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 小儿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小儿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 小儿在招手以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遥招手的原因以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 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比较少,因而显得可贵。 这首七绝写小儿垂钓别有情趣。 诗中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就似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在平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和一些专注。 此诗不失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 【篇二】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宋代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蒙通濛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 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若把西湖比作古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注释 湖即杭州西湖。 潋滟àà水面波光闪动的样子。 方好正是显得很美。 空濛细雨迷茫的样子。 西子西施,春秋时代越国有名的美女,原名施夷光,或称先施,居古代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之首。 家住浣纱溪村在今浙江诸暨市西,所以称为西施。 相宜也显得十分美丽。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从诗题可知,诗人在西湖饮酒游赏,开始时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 两种不同的景致,让他都很欣赏。 他说天晴之时,西湖碧水荡漾,波光粼粼,风景正好;下雨时,西湖周围的青山,迷蒙苍茫,若有若无,又显出另一番奇妙景致。 潋滟,波光闪动。 空蒙,烟雨迷茫。 这两个词都是叠韵词,增强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性。 这里,诗人既写了湖光,又写了山色;既有晴和之景,又有雨天之韵,可以说内容是很多的。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很笼统,因为这两句并非只适用于西湖。 其实,这正是诗人笔法高妙之处。 西湖很美,但究竟美在哪里,怎样美法,恐怕没人说得清。 如果具体地描绘景物,可能会有个别精彩之句,但总失之太实、太具体,不能传达出西湖给人的整体印象。 苏轼这两句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同时又很形象、很传神,想象空间很大,将西湖即是美这一人们共有的感受用诗的语言表述出来。 同时,这两句也反映出诗人开阔的胸襟与达观自适的性情。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