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 * * * * * * * * * * * * * * * 青岛、莒南地幔橄榄岩捕虏体分类 高镁橄榄岩:方辉橄榄岩+二辉橄榄岩 低镁橄榄岩:皆为二辉橄榄岩 低镁橄榄岩:LREE亏损 ;高镁橄榄岩:LREE 富集 低镁橄榄岩:新增生的岩石圈地幔 高镁橄榄岩:古老岩石圈地幔 增生发生的比原来认为的要早 新增生岩石圈-地幔熔体反应 昌乐-临朐 临朐18 Ma 尖晶石二辉橄榄岩 橄辉岩 橄榄石熔蚀、单斜辉石结晶 Fo 84 cpx 新增生的岩石圈地幔-软流圈熔体反应的结果 Epslon Nd = 4-8 87Sr/86Sri = .703-.704 Xiao et al. 2010 华北东部岩石圈结构 橄榄岩-幔源熔体反应:繁峙-汉诺坝 橄榄石 单斜辉石 方辉橄榄岩具有古老、难熔的组成特征(高Mg#) 二辉橄榄岩具有相对年轻、主量元素饱满的特征 方辉橄榄岩+熔体 → 二辉橄榄岩 Tang et al. 2008 地幔捕虏体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证据 橄榄岩中CPX的Sr-Nd同位素组成 三义堂 含水橄榄岩 CPX Zhao et al. 2007 太行山地区新生代岩石圈结构剖面示意图 (Tang et al., 2008) 改造程度从克拉通内部→北缘逐渐增强 二、新生代岩石圈地幔属性 主、微量、同位素看似大洋岩石圈地幔特征 但其形成过程完全不同于大洋岩石圈地幔 原始地幔 弱亏损地幔 低程度部分熔融 (10%) 高程度部分熔融 (20%) 强亏损地幔 加玄武岩反应 (10%) 弱亏损地幔 华北岩石圈演化 古生代 中、新生代 新增生岩石圈 ? 如何区分? 华北岩石圈地幔破坏过程:橄榄岩-熔体相互作用 Zhang 2009 CSB 熔体组成:一、传统方法:地幔堆晶岩 纯橄岩 单斜辉石 橄榄石 纯橄岩的Mg#=81~83 Fe-Mg 矿物-熔体分配系数 (XFeOl/XFeM)/ (XMgOl/XMgM) = 0.3 (Ford et al., 1983) 平衡熔体的Mg#=55~65 ? 新生代玄武岩的Mg# 单斜辉石的(Ce/Yb)N = 8.9-16.4 REE 矿物-熔体分配系数 Foley et al. (1994) 熔体组成 高Si, K, and Ca 低Mg# 富集 LREE Sr 高87Sr/86Sr 低143Nd/144Nd 来源于俯冲陆壳 熔体组成:一、传统方法:熔体包裹体或玻璃 熔体包裹体 单斜辉石捕虏晶 熔体富碱 LREE 具有正 Eu 异常 熔体来源俯冲陆壳 Fe 同位素 Zhao et al. 2012 CMP Mg 同位素 Yang et al. 2009 EPSL 率先开展了地幔橄榄岩的Li、Fe、Mg同位素研究 三、熔体来源:非传统稳定同位素 Li 同位素 Zhang et al. 2010 CMP 尖晶石二辉橄榄岩 富辉石二辉橄榄岩 含石榴石橄榄岩 石榴石辉石岩 橄榄岩-熔体相互作用造成岩石圈组成的变化 结论 1、橄榄岩-熔体相互作用在华北中、新生代岩石圈地幔中的确广泛存在 2、反应导致岩石圈地幔从高镁橄榄岩向低镁橄榄岩转化 3、熔、流体是多来源的,陆壳、洋壳、软流圈 4、郯庐断裂在岩石圈组成转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暗示 新增生的岩石圈地幔可能没那么多;很多以前认为的新的岩石圈地幔可能是古老岩石圈地幔与熔体反应的结果 * * * * * ? ? 岩石圈曾发生过大规模地减薄 岩石圈的性质和组成亦发生改变:物理化学过程 华北克拉通岩石圈破坏或再造-岩石圈演化 华北中生代岩石圈地幔特征– What? ? What causes the change Mesozoic is a key 华北中生代岩石圈地幔特征 – 如何解决 Methodology Mantle xenoliths-direction evidence Mesozoic volcanic rocks-implication 2000年-方城玄武岩 125 Ma 方城玄武岩(Zhang et al. 2002) 方城玄武岩(Zhang et al. 2002) 方城玄武岩(Zhang et al.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