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课文原文及教案.docxVIP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课文原文及教案.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厘清文艺学论文的特点,把握文艺学论文在高中阶段的学习要求,明确文艺学论文在第五册教材中所承担的学习任务,是实施教学之前的蓄势。   心中有教材,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就会沿着教材铺展开来的脉络,水到渠成。   同时,要关注《谈中国诗》的文化特性,毕竟它是学者文化随笔中的经典,而且所谈论的对象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因此,抽离《谈中国诗》的文化内涵,教学注定会是一个干巴巴的过程。   借助于作者提供的文化解读之梯,升登中国文化的高处,在中外文化共同营造的场效应里,欣赏领悟《谈中国诗》的深度和温度,将是一个愉快的精神桑拿的过程。   一个只读中国诗的人决不会发生这个问题。   他能辨别,他不能这样笼统地概括。   他要把每个诗人的特殊、个独的美一一分辨出来。   具有文学良心和鉴别力的人像严正的科学家一样,避免泛论、概论这类高帽子、空头大话。   他会牢记诗人勃莱克的快语作概论就是傻瓜。   假如一位只会欣赏本国诗的人要作概论,他至多就本国诗本身分成宗派或时期而说明彼此的特点。   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因为也没法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有居高临远的观点。   因此,说起中国诗的一般印象,意中就有外国人和外国诗在。   这立场是比较文学的。   据有几个文学史家的意见,诗的发展是先有史诗,次有戏剧诗,最后有抒情诗。   中国诗可不然。   中国投有史诗,中国人缺乏伏尔所谓史诗头脑,中国的戏剧诗,产生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以后。   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   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   早熟的代价是早衰。   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这种现象在中国文化里数见不鲜。   譬如中国绘画里,客观写真的技术还未发达,而早已有印象派后印象派那种纯粹画的作风;中国的逻辑极为简陋,而辩证法的周到,足使黑格尔羡妒。   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   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   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地聪明。   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长诗这个名称压根儿是自相矛盾,最长的诗不能需要半点钟以上的阅读。   他不懂中文,太可惜了。   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二三分钟。   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   当然,一篇诗里不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限制了中国诗的篇幅。   可是,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   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   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   外国的短诗贵乎尖刻斩截。   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   一位中国诗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   另一位诗人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用最精细确定的形式来逗出不可名言、难于凑泊的境界,恰符合魏尔兰论诗的条件   那灰色的歌曲   空泛联接着确切。   这就是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   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   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   济慈名句所谓   听得见的音乐真美,但那听不见的更美。   我们的诗人也说,此时无声胜有声;又说,解识无声弦指妙。   有时候,他引诱你到语言文字的穷边涯际,下面是深秘的静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有时他不了了之,引得你遥思远怅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这不知得多撩人!中国诗用疑问语气做结束的,比我所知道的西洋任何一诗来得多,这是极耐寻味的事实。   试举一个很普通的例子。   西洋中世纪拉丁诗里有个何处是的公式,来慨叹死亡的不饶恕人。   英、法、德、意、俄、捷克各国诗都利用过这个公式,而最妙的,莫如维荣的《古美人歌》每一句先问何处是西洋的西施、南威或王昭君、杨贵妃,然后结句道可是何处是去年的雪呢?   巧得很,中国诗里这个公式的应用最多,例如壮士皆死尽。   余人安在哉?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   …春去也,人何处?人去也,春何处?莎士比亚的《第十二夜》里的公爵也许要说   够了。   不再有了。   就是有也不像从前那样美了。   中国诗人呢,他们都像拜伦《哀希腊》般地问   他们在何处?你在何处?   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

文档评论(0)

kanghao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