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囊型包虫病术中残腔胆漏处理新方法探讨.docxVIP

肝囊型包虫病术中残腔胆漏处理新方法探讨.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前 言 前 言 肝棘蚴球病(hepatic echinococcosis)又称肝包虫病( hepatic hydatidosis)是流行于世界畜牧业发达地区常见的人畜共患性寄生虫病。分布于亚洲,非洲,南美洲,中东地区,中欧地区及北美阿拉斯加和日本北海道。中国西部属包虫病高发地区, 据调查,人群包虫病的感染率在 3.1%~31.5%,患病率在 0.5%~5.0%,新疆每年因患包虫病接受手术者达两千人次以上,已成为农牧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的主要原因,严重地危害人类健康。 细粒棘球绦虫是绦虫类最细小的一种,其成虫主要寄生在狗的小肠内,狗是最重要的终宿主和传染源,亦可寄生于狼等其他肉食动物。中间宿主如羊、牛、猪、家兔、骆驼等家畜及人。食入被污染的水或食物后,即在胃或十二指肠内孵化,六钩蚴脱壳而出,先附着于小肠黏膜,再钻入肠壁血管,随血流经门静脉到达肝,故肝包虫病最多见。少部分可通过肝经右心到肺,极少数可通过肺循环而到达全身其他器官。六钩蚴也可从肠壁侵入淋巴管,经胸导管直接进入血流而至全身各处。幼虫经过数月的发育,成为囊状幼虫,称为棘球蚴或包虫囊。棘球蚴内含有很多原头蚴(头节),如果含棘球蚴的器官被狗、狼等吞食,其中的每一个原头蚴可在小肠内发育为一条成虫。以后陆续排出孕节和虫卵,造成污染和感染。棘球蚴主要引起肝 病变(占 70%),其次为肺(占 20%~30%)。肌肉、心、脾、肾、脑、骨、眼眶等更少见(10%)。肝包虫囊肿为包虫病中最常见者,多见于右叶,囊肿多为单个,也可为多个,位于膈面,向腹腔突出。肝包虫囊肿生长缓慢,逐渐增大可致周围肝细胞压迫性萎缩或变性,其外纤维组织增生,形成一层纤维性外囊。临床上巨大包虫囊肿大都位于肝,引起肝区肿大,待囊肿退化变性后,囊肿随之变小。 1996 年 WHO-IWGE 规定手术是唯一治愈肝囊性包虫的手段[1]。通过 18,19 世纪基础与临床医学的奠基,20 世纪以来近代外科发展迅猛,尤其是 70 年代后进入了巅峰时期,包虫病的诊断及外科治疗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手术方法不断改进和创新,减少了并发症,缩短了住院时间,减轻了病人的经济负担。通过外科手术可以直接从包虫病患者体内摘除或切除包虫囊肿,以阻断棘球蚴在体内的寄生和存活,达到治愈病人或延长患者生命的目的。 肝囊型包虫手术可分为保守性手术和根治性手术,保守性手术包括内囊摘除术数百年来一直沿用,作为传统的方法,具有手术创伤小、操作简便、易掌握的优点,但术后可能发生较多的并发症,尤其是残腔胆漏,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工作 生活两不便[2]。要解决术后残腔胆漏,就要求在术中彻底阻断包虫囊壁与胆道相通的漏口,我院从 2002 年 6 月起针对肝囊型包虫残腔胆漏术中采用经胆囊管美蓝造影并减压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本文采用回顾性分析对我院从 2002 年 6 月到 2008 —3— 新疆医科大学医学硕士学位论文 年 6 月手术治疗的 819 例肝囊型包虫病人中 210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 —4— 新疆医科大学医学硕士学位论文 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2 年 6 月至 2008 年 6 月的 6 年期间,我院手术治疗的肝囊型包虫病人共 819 例,排除了下列病例:1)行根治性手术者(包虫囊完整外囊剥除术或肝叶切除术);2)肝囊型包虫完全破入胆道者;3)术前 B 超和 CT 检查提示包虫未破入胆道且术中囊液清亮的病例者,共 210 例病人纳入本对比研究。其中男 116 例,女 94 例,男女比为 1.23∶1,年龄 10~75 岁,平均年龄 31.5±0.5 岁。首次确诊肝包虫病 128 例(61.05%),二次手术者 46 例(22.09%),三次或三次以上手术者 36 例(16.57%)。 1.2 临床表现 上腹包块伴腹部隐痛或胀痛为首发症状 111 例(52.91%),体检发现肝脏囊性占位者 99 例(47.09%)。 1.3 术前影像学检查(B 超、CT、MRI)及术中发现 肝囊型包虫囊肿位于右肝 166 例(79.07%),左肝 15 例(6.97%),左、右肝同 时受累 29 例(13.95%);肝内单发 144 例(68.60%),多发 66 例(30.81%),详见 1。 2.研究方法 2.1 分组 210 例病人纳入对比研究,根据术中是否探查及探查方式将病例分为:A 组为经胆囊管注美蓝探查并减压 98 例,B 组行胆总管探查“T”管减压共 74 例; C 组行常规内囊摘除术,术中未实施胆道探查,共 38 例病人 2.2 治疗 具体方法为切除胆囊后留置 2 厘米左右胆囊管,将 50%美兰(1-2 滴)溶于 250 毫升 0.9%氯化钠溶液中稀释,经胆囊管打入,如残腔囊壁蓝染则表明包虫与胆道相通,用 5

文档评论(0)

lh2468lh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