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梁启超新体散文地特色.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董德福的《梁启超与胡适》(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等等,但具体研究他的文学特别是新体散文的很难见到。 关于梁启超的文学研究的文章有不少,如张永芳《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文学革命》(《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11月)、王宗峰《在“致用”与“审美”之间》(《淮北煤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6月)、张辉忠《梁启超在近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刍议》(《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6月)、胡克俭《梁启超的文学革命理论及其影响》(《景德镇高专学报》,2004年3月)、彭树欣《梁启超文化传播背景下的文学活动》(《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5月)、毛星《谈梁启超文学研究中的情感特质》(《衡水学院学报》,2005年6月)等等。但研究梁启超的文学贡献的文章中,真正具体研究其“新文体”的很少,笔者仅散见到王兆阳《论梁启超新文体意识的形成》(《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9月)、汪志国和疏志芳《论梁启超的“新文体”》(《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4期)、李鸿渊《论梁启超新体散文的语言艺术》(《怀化师 专学报》2000年2月)等文章。 在论述梁启超的新体散文时,一般的研究者往往只侧重于对其“新文体”形式方面的研究,主要是谈论其新体散文语言畅达、条理明晰、笔锋带情等特点,而对其散文丰富的内涵如高昂的爱国情感以及文章形象性、抒情性和论辩性高度统一的特点基本 上没有论及(注1)。特别是对于梁启超这样一个“在戊戌政变后到1903年是做了富 有成效的思想启蒙工作,帮助许多原来只知道四书五经、孔、孟、老、庄的人们(特别 是青年)打开了眼界,并且从封建文化的对比中,更看到了自己民族的落后、更强烈地 燃烧起救国和革命的热情”的“近代中国最优秀的宣传家”15】,我们更应该看到他的新 体散文中所流露出来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他的文章之所以“对过去半个世纪以来 各个思想流派中的绝大部分中国知识分子都有着持久的吸引力”【“,其主要原因也是 由于他的文章中强烈的民族精神的力量。粱启超文章的形象性、抒情性和论辩性高度 统一的特点也值得我们去关注,去分析和研究。 正是基于这样的理由,笔者饶有兴趣地在这里试图更全面合理地评价一下梁启超 新体散文的特点,以就教于方家学者。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梁启超新体散文的形成 中国经历了长达两千多年的集权专制统治,“普天之下,莫非王士,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两千多年的历史可以说就是中国人匍匐在王权脚下的历史,习惯了下跪的中国人始终站不起来。即使到了今天,中国人形式上不再生活在磕头、下跪之中,但世世代代被奴役的命运使国人在思想上依然受到不小的影响,在精神上、人格上,不少人还没有真正站起来。面对古老的专制传统,面对遍地的阿Q、韦小宝,如何让中华民族首先在思想、人格、精神上站起来,是近代以来我们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在本世纪初,粱无疑是中国知识分子中少数几个最活跃、最有影响的领导人之一。”【7】作为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梁启超拿起自己的笔为此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在近代中国的启蒙思想家中,梁启超是最为杰出的”[羽。 他曾拜康有为为师,初见康有为时有相见恨晚之感,自此成为康的门生和得力助手,这对转变梁启超的人生轨迹和学问道路,有决定性的意义。梁启超曾回忆当年的一幕: 其年秋,始交陈通甫, 通甫相语日:“吾闻南海康先生上书请变法,不达,新从京师归,吾往谒焉。其学乃为吾与子所未梦及,吾与于今得师矣。”于是乃因通 甫修弟子礼,事南海先生??.先生乃以大海潮音,作 子吼,取其所挟持之数百年 无用旧学更端驳诘,悉举而摧陷廓清之,自辰入见,及戌始退,冷水浇背,当头一棒, 一旦尽失其故垒,惘惘然不知所从事,且惊且喜,且怨且艾,且疑且惧,与通甫联床, 竞夕不能寐f9】。 拜康有为为师后,梁启超的激动、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戊戌变法“康梁”并称, 但梁启超当时不过二十几岁,初露头角,主要是以他的笔热情地呼唤变法而为人所知。 百日维新以后,梁启超遴往日本。在新思潮奔腾发展的日本,他思想上受到更大的触 动: 自居东以来,广搜日本书而读之。若行山阴道上,应接不暇,脑质为之改易,思 想言论,与前者判出两人floj。 3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张灏认为: 无疑,粱与日本社会和日本思想界的接触是造成他改变某些实际考虑的一个因 素。正如他本人承认的,他为宣传他的道德和政治理想而写的一些人物传记和小说, 即是受了当时日本盛行的·‘政治小说”的鼓励【1I】。 日本作家矢野龙溪的“杂用四体”和侧重“欧文直译体”.福译渝吉的俗语文体,德 富苏峰的“以欧西文思入El文,,【“,这些明治文坛的杰作都对梁启超“新文体”的形成有 催化助

文档评论(0)

lh2468lh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