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过程 1957年12月18日,《关于制止农村人口盲目外流的指示》,做好户籍管理。 1958年1月9日,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户籍管理和暂住登记。 1958年9月和1962年12月,城市迁入控制。 二元结构的作用:稳定与发展…… (3)农业——工业化资金积累的来源 冯海发,农村为城市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积累的方式: 税收的方式:农业税1985年以前基本稳定在每年30亿元,1950年占国家全部税收的15%。1985年起明显上升,但占国家全部税收的比重下降到1990年的3%。农业上交给中央财政的,除了农业税中的上述正税部分外,还有农业附加税。国家规定农业附加税不超过正税的15%。两者相加,1952--1990共提供1527.8亿元。 剪刀差的方式:1990年剪刀差的绝对量是1952年的30倍。1952—1990年共提供8708亿元。平均每年223亿元。 储蓄方式:1978年以前,均在10亿元以下。1980年为28.6亿元,1985年为92.6亿元。1990年为319.4亿元。 1952—1990年农业为工业化提供资金积累的总量达到11594亿元。 总体而言,在我国工业化过程中,国民收入积累部分有三分之一来自于农业。 1952-1990年,我国工业化建设从农业中净调动了10000亿元的资金。 3、中国转型期的城乡关系变迁 从行政主导型到市场主导型二元结构。 耐用消费品时代:市场造就了城市与农村的割裂。 行政主导型二元结构与市场主导型二元结构的叠加。 城乡不平等(告诉你一个真实的乡村) 俺们的差距 俺们刚吃上肉你们又吃青菜了; 俺们刚吃上糖你们又来糖尿了; 俺们刚能歇会儿你们又去健身桑那流汗了; 俺们刚用上卫生纸来擦腚你们又用它擦嘴了; 俺们的娃子春节回家你们又开始出门旅游; 俺们刚把青菜上的害虫灭掉你们又爱吃虫啃过的青菜了; 俺们刚结束喝河水而喝自来水你们又改喝农夫山泉了; 俺们刚把破衣服扔掉你们又开始在裤子上剪洞了; 俺们刚娶上媳妇你们又独身了; 俺们刚将绿草除掉种上庄稼你们又说要打高尔夫球了 俺们刚住上小楼房你们又说要住一家一院的小别墅了 俺们要到城里开开眼界你们又往乡下跑了 五、从农村到城市:中国的城市化 城市化: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 具体表现形式:一是城市的数目不断增加,二是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 1、我国城市化进程 1949年: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为10.6%。 1950—1957年健康发展,全国城镇人口比重上升到15.4%。 1958—1965年,城镇人口急剧上升后又迅速下降: 其中:1958—1960年盲目跃进,城镇人口净增31.4%,占总人口19.7%; 到1965年,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下降为14% 1965—1976年,城镇人口增长出现长期停滞状态。 1977—1995年,走上城市化发展道路,但城市化水平仍远远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1995年-现在,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城市化进程。 2、对于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思考——经济转型与城市化 经济转型:一个国家的工业化和经济发展从外延型增长阶段向内涵型增长阶段转型。 外延型增长阶段,就是经济的增长主要是以工业中的劳动力人数的增加为基础的。 内涵型增长阶段,经济的增长将转而以技术的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基础,对劳动力的需求会出现停滞或下降,也就是所谓技术排挤劳动力的现象。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工业的转移,与工业中技术、资本对劳动力的排挤同时发生。 3、对于中国城市化道路的思考 (1)大城市战略,即依靠发展大城市,实现城市化。 支持意见: 大城市规模经济优势强; 中心城市在吸引外来投资方面具有小城镇不可比拟的优势; 我国大中城市仍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 反对意见: 规模扩大,也容纳不了如此之多的非城市人口; 资源紧张,生活质量下降; 盲目扩张,易产生“城市病” ; 生活成本高 (2)小城镇战略,通过大力发展小城镇实现城市化。 支持意见: 小城镇建设资金投入少、成本低; 珠江三角洲的榜样; 优化我国农村的产业结构; 内部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避免城市就业压力。 反对意见: 小城镇无法形成规模经济,城市化成本比较高; 小城镇的城市功能往往残缺不全,加之规模太小,吸纳就业能力差; 资源耗费大,浪费严重; 盲目建设,反而进一步加剧了我国的人地矛盾; 加速了环境污染。 (3)多元模式的城市化,即通过大中小城市及小城镇协调发展来实现城市化。 东部地区的城市发展是以形成大都市带为目标,提高国际竞争力; 中部应积极引导、鼓励大中城市的规模适度扩大; 西部的中期目标定位于“大城市、小城镇”。 (4)契机:“世界工厂” 目前,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中心,成为世界工厂。 长三角经济圈 珠三角经济圈 六、谁为城市化买单?——城市化过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照度计算计算书.doc VIP
-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4课《 科技力量大》第2课时 科技提升国力 教学课件.pptx VIP
- 超详细的化工装置开停车技术,太全了.pdf VIP
- (完整版)电工三级安全教育试卷附答案.docx VIP
- 部编六年级上册小学道德与法治期中检测试题(共3套).pdf VIP
- 代谢相关(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防治指南(2024年版)解读(1)(4)PPT课件.pptx VIP
- 2023 年陕西省普通高校职业教育单独招生统一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pdf VIP
- 《华经》五时八教思想质疑.docx VIP
- 研究生的压力应对与健康心理答案.pdf VIP
- 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太仓、常熟、张家港四市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阳光测评英语试题.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