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诉讼法论文.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08级硕士研究生 《行政诉讼法学》期末论文 题目:行政诉讼中引入调解机制问题研究 姓 名 王 建 涛 学 院 法 学 院 专 业 诉 讼 法 学 号 S080296 任课教师 陈 永 革 得 分 行政诉讼中引入调解机制问题研究 【摘要】 我国行政诉讼法第五十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不适用调解。”根据该条规定,我国是不存在行政诉讼调解制度的。然而,在审判实践中大量的行政案件是原告、被告在法院的默许甚至动员下通过“案外协调”解决,致使审判实践中出现大量的撤诉案件,这种撤诉案件现象实际就是对立法中规定的不适用调解的一种规避。如何解决立法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为行政诉讼适用调解提供一个合理的平台,规范和优化行政诉讼案件调解解决机制,成为以构建和谐社会为主题的大背景下,摆在广大行政诉讼司法者面一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 行政诉讼 问题 调解机制 一、我国行政诉讼不适用调解现状审视 (一)我国行政诉讼立法现状 目前我国行政诉讼适用的法律依据来自于1989年4月4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并于1990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以下简称《行政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第50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不适用调解。”有学者认为第50条的规定包涵三层意思,第一,人民法院在审理行政案件的过程中,不能为了解决纠纷而召集双方当事人进行协调,促进双方互相谅解;第二,不能把调解活动作为行政诉讼的一个环节;第三,不能以调解方式结案。随后发布的相关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相关政策中都贯彻了这一规定。虽然现行《行政诉讼法》第67条第3款规定:“赔偿诉讼可以适用调解。”,但这只是考虑到行政赔偿案件与民事案件的诸多相似性而作的例外规定,并不能改变行政诉讼不得适用调解的基本格局。 (二)行政诉讼不适用调解的实践现状 从审判实践上看,《行政诉讼法》实施20年来,尽管法律严禁行政案件适用调解,但调解作为中国的一项优良司法传统,再加上一些现实的需要,审判实践中行政诉讼变相适用调解便成了一个“公开的秘密”。然而,由于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审判实践中产生了诸多问题,致使行政诉讼调解过于随意并使之异化成为某些法官手中的权力与回避矛盾和压力的挡箭牌,“和稀泥”、“以压促调”、“以判压调”、“以诱促调”、“以拖压调”等现象时常发生。这种和稀泥式的无原则调解及压服似的非自愿性调解最直接的表现和结果无疑是多年来撤诉率、尤其是非正常撤诉率的居高不下。[1] 何海波:“行政诉讼撤诉考”,载《中外法学》2001年第2期据《中国法律年鉴》和《人民法院年鉴》统计,从1992年至2000年,全国人民法院一审行政案件撤诉率分别为37.5%、41.7%、44.3%、50.6%、53.9%、57.3%、49.8%、45%、37.8%”[9]其中原告主动撤诉率更是占撤诉案件总数的过半数比例:在撤诉案件中,1994年原告主动撤诉率为62.4%、1995年为60.7%、1996年为51.7%、1997年为56.6%、1998年为60.7%、1999年45.0%、2000年为69.0%。” [1] 何海波:“行政诉讼撤诉考”,载《中外法学》2001年第2期 [2] 姜明安主编:《中国行政法治发展进程调查报告》,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352页 二、行政诉讼不适用调节带来的问题 《行政诉讼法》之所以排斥调解,设计者的初衷是为了更好的实现行政诉讼的目的,既起到保护相对人合法权益、监督行政机关行使职权的作用,同时也使行政审判可以顺利进行。然而,这种纯诉讼模式在实践中遇到了诸多困难与阻力,不仅行政诉讼不适用调节的规定名存实亡,而且还带来了如下几个弊端: (一)不利于维护行政诉讼相对人的权利 非正常撤诉背后隐含的案外协调现象,虽然没有法律的根据,只能暗箱操作,但事实上已经是人民法院、原告、被告三方心照不宣的解决行政纠的方式。如此高的撤诉率是不正常的,法官在行政诉讼法明文规定不得调解的况下,对当事人双方所作的协调行为究竟如何定性呢?有学者将其认定为,“协行政机关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的矛盾”,“对当事人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开展疏导工作”。事实上这种案外协调的本质就是调解。法宫在审理行政案件已经是变相地用处理民事争议的调解方式来处理.案件了。碍于我国行政诉讼法立法现状,不能光明正大的宣称适用了调解的处理方式,而只能变相地通过行诉讼法所认可的原告撤诉的合法形式来结案。这

文档评论(0)

153****959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