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疾病病因和治疗方法脑寄生虫病.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常见疾病病因和治疗方法脑寄生虫病;一、脑 囊 虫 病 (一)概念 脑囊虫病(cerebral cysticercosis)是由猪带绦虫蚴虫(囊尾蚴)寄生脑组织形成包襄所致。50%~70%囊虫病患者可有中枢神经系统(CNS)受累。;本病主要流行于东北、华北、西北和山东等地,是最常见的CNS寄生虫感染,也是症状性癫痫的常见病因。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人是猪带绦虫(有钩绦虫)的终末宿主。;常见传播途径是摄入带有虫卵污染的食物,或因不良卫生习惯虫卵被摄入体内致病;少见原因为肛门-口腔转移的自身感染或者绦虫的节片逆行入胃,;虫卵进入十二指肠内孵化逸出六钩蚴,蚴虫经血行播散发育成囊尾蚴,寄生在脑内。食用受感染的猪肉不能感染囊尾蚴,仅引起绦虫感染。;(三)病理 包囊为5~10mm,有薄壁包膜,或呈多个囊腔。儿童最常见由数百个囊尾蚴组成的粟粒样包囊。脑膜包囊导致脑脊液中慢性淋巴细胞增多,脑实质中包囊内存活的蚴虫很少引起炎症,在感染后数年蚴虫死亡后才出现明显的炎症反应,并表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四)临床表现 根据包囊存在的位置、分为脑实质型、蛛网膜型(或脑膜型)、脑室型和脊髓型。最常见的表现是癫痫发作、高颅压所致头痛和视乳头水肿,以及脑膜炎症状和体征。;1、脑实质型 (1)全身性和部分性痫性发作:位于皮质的包囊; (2)突然或缓慢出现偏瘫、感觉缺失、偏盲和失语; (3)共济失调:小脑的包囊; (4)痴呆:分布于额叶或颞叶等; (5)急性弥漫性脑炎:罕见。;2、蛛网膜型 (1)头痛、交通性脑积水和脑膜炎:脑膜包囊破裂或死亡引起; (2)阻塞性脑积水:包囊在基底池内; (3)蛛网膜炎和蛛网膜下腔完全阻塞:脊髓蛛网膜受累。;3、脑室型 (1)阻塞性脑积水:第三和第四脑室内的包囊阻断脑脊液循环; (2)布龙征:包囊在脑室腔内移动,产生球状活瓣(ball-valve)作用,突然阻塞第四脑室正中孔,导致脑压突然增高,;引起眩晕、呕吐、意识障碍和跌倒,即布龙(Brun)征发作,少数在没有任何前驱症状突然死亡; (3)蛛网膜下腔粘连。 4、脊髓型 非常罕见,可在颈胸段出现硬膜外的损害。;(五)辅???检查 1、血常规检查: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2、CSF检查:正常或有轻度的淋巴细胞增多(<100×106/d)和压力升高,严重脑膜炎病例CSF白细胞主要是单核细胞增多,蛋白质含量升高,糖降低。;3、用ELISA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血清囊虫抗体常为阳性。 4、头颅CT和MRI:发现脑积水及被阻塞的部位,脑实质囊肿发生钙化后,CT单个或多个钙化点,CT平扫见包囊为小透亮区,增强扫描为弥散性或环形增强影。;(六)诊断及鉴别诊断 1、诊断 (1)曾居住在流行病区; (2)有癫痫、脑膜炎或颅内压升高表现;;(3)血清囊虫抗体试验、皮下结节的囊虫活检和头部CT、MRI帮助诊断。 2、鉴别诊断 须与脑肿瘤、结核性脑膜炎等病因所致的癫痫鉴别。;(七)治疗 治疗猪绦虫及囊尾蚴。常用药物吡喹酮和阿苯哒唑。 1、吡喹酮(praziquantel):广谱抗寄生虫药,成人总剂量为300mg/kg,脑囊虫应先从小量开始,每日200mg,分2次口服,根据用药反应逐渐加量,;每日不超过1g,达到总剂量即为一个疗程;囊虫数量少,病情较轻者,加量可较快;囊虫数量多,病情较重者,加量宜缓慢;2~3个月后再进行第二疗程的治疗,共治疗3~4个疗程;;2、阿苯哒唑(albendazole,丙硫咪唑):广谱抗寄生虫药,成人总剂量亦为300mg/kg,与吡喹酮相似,从小量开始,逐渐加量,达到总剂量为一疗程;1个月后再进行第二疗程,共治疗3~4个疗程。;用抗寄生虫药物后,死亡的囊尾蚴可引起严重的急性炎症反应和脑水肿,导致颅内压急骤增高,并可引起脑疝,用药过程中必须严密监测,同时应给予皮质类固醇或脱水剂治疗。;3、对单个病灶(尤其是脑室内者)手术摘除,有脑积水者行脑脊液分流术以缓解症状,有癫痫者可使用抗癫痫药物控制发作。;二、脑型血吸虫病 (一)概念 我国脑型血吸虫病(cerebral schistosomiasis)多数由日本血吸虫引起,本病的流行区是长江中下游流域及南方十三省。;(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血吸虫卵由粪便污染水源,在中间宿主钉螺内孵育成尾蚴,人接触疫水后经皮肤或粘膜侵入人体,在门静脉系统发育为成虫,数月内产生血吸虫病的症状,或迁延至1~2年后出现临床表现,原发感染数年后还可复发。;日本血吸虫寄居于肠系膜小静脉,异位于脑小静脉引起大脑损害,或经血液循环进入脑内,3%~5%中枢神经系统受累。;(三)病理 日本血吸虫易侵犯大脑皮质,引起脑实质细胞坏死和钙沉积,含有嗜酸性粒细胞和巨大细胞(肉芽肿)的炎性渗出物。;(四)临床表现 分两型: 1、急性型:较少见,常暴发起病,脑

文档评论(0)

132****570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104323331000004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