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8
《史记》读书报告
一、内容与概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编撰者为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此书初无定名,多被后世人称为“太史公书”或其他一些书名。所谓“史记”本是古代史书的通称。自三国时代以降,“史记”才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此书内容是从上古黄帝时代直到汉武帝元狩元年三千多年的历史,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个方面。其史学与文学价值都被后人广泛认可,与《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对后世中华文化发展影响深远,居功至伟。刘向认为它“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而最有名的评价当属鲁迅先生的“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充分肯定了《史记》在史学与文学两方面的价值。
我们本次的阅读重点主要是梁启超先生推荐的《史记》十大名篇,其他部分也偶有旁涉。以下是这十篇的内容概要:
1、项羽本纪:本篇为《史记》的第第七卷,主要记载了楚霸王项羽与叔父项梁起兵反秦到最终败亡的生平经历。
2、廉颇蔺相如列传:本篇为《史记》的第二十一卷,主要记载了春秋战国时期赵国的名将廉颇和名臣蔺相如的生平事迹,叙述了二人的交往情况,并介绍了赵奢赵括父子与李牧的一些事件,内容交代到赵国灭亡为止。
3、魏公子列传:本篇为《史记》的第七十七卷,主要记载了春秋战国时期魏国著名贵族公子,战国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魏无忌的生平事迹。
4、鲁仲连邹阳列传:本篇为《史记》的第八十二卷,主要记载了战国时代的齐国名士鲁仲连劝说赵国不要尊奉秦王为帝和用书信迫使聊城守将自尽与邹阳蒙冤入狱后上书梁孝王最终得为其上宾的事迹。
5、淮阴侯列传:本篇为《史记》的第九十二卷,主要记载了西汉初年名将韩信一生事迹,从他年少发迹叙述到他最终因谋反被夷灭宗族为止。
6、魏其武安侯列传:本篇为《史记》的第一百零七卷,主要记载了西汉武帝时期的权贵窦婴、田蚡、灌夫三人的生平事迹,大体上叙述了他们三人之间复杂的亲疏关系和政治斗争情况。
7、李将军列传:本篇为《史记》的第一百零九卷,主要记载了西汉名将前期名将李广的生平事迹,同时也交代了李氏家族的大致情况,包括李广的子孙辈的事迹。
8、匈奴列传:本篇为《史记》的第一百一十卷,主要记载了匈奴的民族发展史以及风俗、社会组织形态,与汉朝的关系发展历程,包括与汉朝的和亲与战争情况,并且编撰者也把自己的看法融入传记之中。
9、货殖列传:本篇为《史记》的第一百二十九卷,主要记载了当时汉朝各地风土人情、物产分布和从事手工业和商业活动的杰出人物综合传记,其中也有反映编撰者对经济和物质利益的看法。
10、太史公自序:本篇为《史记》的第一百三十卷,主要记载了编撰者司马迁的家族渊源和前生平经历,撰写《史记》的目的和编撰思想以及全书一百三十篇的简短概要,是为全书的总纲要。
二、思想与方法:
1、史学思想:
编者个人的史观:把握宏观历史,关注个体命运,民本意识,尊重客观事实,客观评价历史人物,重视工商业。
儒家史观:为尊者讳,汉族正统论,英雄史观,天命观。
2、史料编辑方法:史料的互见,史料的选择,史料的详略,史料的虚构,史料叙述的文学化特点,纪传体体例,个人短评体。
三、个人分析:
《史记》中体现的史学思想一向是历代研究者十分关注的问题,如果将司马迁本人视为史料的编撰者的话,那么他的个人史观和儒家史观在史料的编辑方法上都有十分明显的体现,笔者下面以重点阅读的十篇传记和《史记》中的其他一些篇目为例加以分析:
一、史料的互见:“互见法”是由司马迁首创,在《史记》中用于安排材料来表现人物的重要方法。它的作用在于“筛选出传主最有典型意义的事迹写成本传,而将其他枝蔓和有损人物形象的材料放于他传之中,既突出了人物的典型形象,又不失历史的真实。”(百度百科“互见法”词条)但是在我们认为,司马迁使用这种方法也自有其特殊意义,而非单纯为了突出个人形象。比如《项羽本纪》中比较典型的事例:刘邦为逃命而狠心抛弃子女的行为,“汉王道逢得孝惠、鲁元,乃载行。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曰:“虽急不可以驱,柰何弃之?”(《史记·项羽本纪》),以及《淮阴侯列传》中暗自潜入韩信军营取走印信,消减韩信兵权,刻薄寡恩的丑恶嘴脸。这自然反映了司马迁不讳言帝王劣迹的直笔精神,但是之所以不把此事记入刘邦本人的传记,是因为他是汉朝开国皇帝,身份地位特殊,不能明言其劣行,于是便放入项羽的传记,形成了互见效果。这不只是司马迁运用互见法的体现,也反映了身受儒家史观影响的司马迁,只有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尽可能地遵循孔子“为尊者讳”的历史编撰精神,以免留下口实招祸。
《李将军列传》里记载了卫青使李广未能在最后一次战役中充当先头部队而致使其终于悲愤自刎,于是其子李敢后来愤怒之下打伤卫青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