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二、应用 聚丁二烯 鉴定结晶度的大小 1650cm-1 1664cm-1 大 小 第五节 核磁共振波谱法(NMR) 引言 NMR现象是1946年由Bloch及Purcell等人发现的(获1952年诺贝尔物理奖)。 用一定频率电磁波对样品进行照射,就可使特定结构环境中的原子核实现共振跃迁,在照射扫描中记录发生共振时的信号位置和强度,就得到NMR谱。 引言 谱上的共振信号位置反映样品分子的局部结构(例如官能团,分子构象等);信号强度则往往与有关原子核在样品中存在的量有关。 目前常用的磁场强度下测量NMR所需照射电磁波落在射频区(60-600MHz)。 脉冲傅里叶变换NMR仪的问世,极大得推动了NMR技术,特别是使13C,15N,29Si等核磁共振及固体NMR得以广泛应用。发明者R. R. Ernst 曾获1991年诺贝尔化学奖。 引言 在过去10 年中,NMR谱在研究溶液及固体状态的材料结构中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高分辨率固体NMR技术综合利用魔角旋转、交叉极化、偶极去偶等措施,再加上适当的脉冲程序已经可以方便地用来研究固体材料的化学组成、形态、构型、构象及动力学。 NMR成像技术可以直接观察材料内部的缺陷,指导加工过程。 引言 NMR谱是由具有磁矩的原子核,受电磁波辐射而发生跃迁所形成的吸收光谱。 电子能自旋,质子也能自旋,原子的质量数为奇数的原子核,如1H、13C、19F、31P等,由于核中质子的自旋而在沿着核轴方向产生磁矩,因此可以发生核磁共振。 而12C、16O、32S等原子核不具有磁性,故不发生核磁共振。 常见的是1H NMR谱和13C NMR。 一、基本原理 在强磁场的激励下,一些具有某些磁性的原子核的能量可以裂分为2个或2个以上的能级。 外加一个能量,使其恰等于裂分后相邻2个能级之差,该核就可能吸收能量,从低能态跃迁至高能态,而所吸收能量的数量级相当于频率范围为0.1至100MHz的电磁波(属于无线电波范畴,或简称射频)。 所谓NMR,就是研究磁性原子核对射频能的吸收。 一、基本原理 原子核的自旋: 质量数与电荷数均为双数,如, ,没有自旋现象。I (自旋量子数) =0 质量数为单数,如H1,C13,N15,F19,P31。I为半整数,1/2,3/2,5/2…… 质量数为双数,但电荷数为单数, 如, ,I为整数,1,2…… 核磁共振现象 当氢核围绕着它的自旋轴转动时就产生磁场。由于氢核带正电荷;转动时产生的磁场方向可由右手螺旋定则确定(图(a),(b))。由此可将旋转的核看作是一个小的磁铁棒(c)。 (a)自旋的氢核 (b)右手定则(c)与自旋氢核相似的小磁棒 核磁共振现象 磁量子数m=I,I-1,……-I+1,-I 固定磁场扫频;固定辐射频率扫场。 如果将氢核置于外加磁场H0中,则它对于外加磁场可以有(2I+1)种取向。 拉曼(Raman),印度物理学家。1921年开始研究并在1928年发现了光散射的拉曼效应,1930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和汤川秀树(日)一起成为仅有的两位没有受过西方教育的诺贝尔科学奖得主。为表彰拉曼对印度科学进步所作的巨大贡献,印度政府将2月28日定为“拉曼节”。 第四节 激光拉曼光谱 问题的提出 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 瑞利定律:分子散射中散射光强与波长四次方成反比的定律 大海为什么是蓝的? 瑞利:深海的蓝色并不是海水的颜色,只不过是天空蓝色被海水反射所致。 海水颜色的来源 1921年夏,拉曼在启程去英国时,在地中海航行的客轮“纳昆达”号上,对海面进行了观测。 用尼科尔棱镜观察沿布儒斯特角从海面反射的光线,即可消去来自天空的蓝光。这样看到的光应该就是海水自身的颜色。 结果证明,由此看到的是比天空还更深的蓝色。他又用光栅分析海水的颜色,发现海水光谱的最大值比天空光谱的最大值更偏蓝。可见,海水的颜色并非由天空颜色引起的,而是海水本身的一种性质。拉曼认为这一定是起因于水分子对光的散射。 探索各种透明媒质中光散射的规律 1923年4月,他的学生拉玛纳桑第一次观察到了光散射中颜色改变的现象。 实验是以太阳作光源,经紫色滤光片后照射盛有纯水或纯酒精的烧瓶,然后从侧面观察,出乎意料地观察到了很弱的绿色成份。拉玛纳桑不理解这一现象,把它看成是由于杂质造成的二次辐射,和荧光类似。因此,在论文中称之为“弱荧光”。然而拉曼不相信这是杂质造成的现象。如果真是杂质的荧光,在仔细提纯的样品中,应该能消除这一效应。 探索各种透明媒质中光散射的规律 在以后的两年中,拉曼的另一名学生克利希南观测了经过提纯的65种液体的散射光,证明都有类似的“弱荧光”,而且他还发现,颜色改变了的散射光是部分偏振的。 众所周知,荧光是一种自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