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资料编号 FORMTEXT 14980 FORMTEXT 无理数PI FORMTEXT
FORMTEXT 彭兴俊发表在 FORMTEXT 上050844上属于 FORMTEXT 教法、 FORMTEXT 辅导、 FORMTEXT 教材
题为《 FORMTEXT 让“神奇的pi,教学在数学实验中生动起来》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数学史的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通过生动、丰富的事例,了解数学发展过程中若干重要事件、重要人物与重要成果,初步了解数学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体会数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加深对数学的理解,感受数学家的严谨态度和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并指出教学方式应灵活多样.众多的数学期刊(有的开辟了专栏)介绍了大量生动的数学史料,但对如何进行数学史教学少有建议.如果能在数学史教学中,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再现数学家探索数学奥秘的艰辛历程和闪光智慧,就可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史中所蕴含的思想性、数学家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
本文拟以“神奇?的为主题,借助多媒体手段,以数学实验的方式模拟展现众多数学家在圆周率I的产生、发展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劳动,从而激发学生的科学精神.这节专题安排在“概率”内容结束时较为适宜.
本文的一些史料主要源自文[1]、[2],模拟实验由FlashMX制作完成.
第一部分?的传奇一贯穿古今到永远
德国的一位数学家曾经说过:“历史上一个国家所算得的圆周率的准确程度,可以作为衡量这个国家当时数学发展的一个标志.”千百年来,人们总是试图把I算到小数后越来越多的位数.在《圣经》和《编年史》中,I的值给出为3.埃及数学家求出I的近似值为3.16.公元150年,托勒密给出了I的估值为3.1416.阿基米德通过增加内接多边形边数的方法,近乎准确地得出?的值介于与之间.中国古代从先秦时期开始,一直是取“周三径一”(即?=3)的数值来进行有关圆的计算,东汉的张衡从研究圆与它的外切正方形的关系着手得到圆周率?==3.1623.
英国数学家威廉.向克斯花了20年时间用手工把?算到了小数点后707位,然而不幸的是,其中第528位起算错了,但这一错误直至1948年才被美国少年W.约翰和英国数学家D.F.费古逊发现,他们发表了?的808位的小数值.由于当时没有有效的计算机,可想而知这是一项何等单调乏味的工作.
几个世纪以来,对I估值的竞赛一直在继续.这里似乎没有冬天,有的只是一条无尽的探索之路!I的估值的位数在不断地增多.由G.楚得诺夫斯基和D.楚得诺夫斯基达到的5亿3千万位似乎是一个纪录,但没保持多久便被金田康正打破.金田康正在1989年8月把I算到了536870000位.这个?值填满了11万张计算机纸,并在日本最快的超级计算机上用了67小时又13分钟.也许有一天,计算机的能力和容量都发挥殆尽,那么对?的估值或许也能就此休止.
为什么人们希望把I的值算到小数点后百万位,就像人们今天用超级计算机所做的那样呢?又为什么?的小数值有如此的魅力呢?
(1) 它可以检验超级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的性能.
(2) 计算的方法和思路可以引发新的概念和思想.
(3) ?的数字展开中某些数字出现的频率会比另一些高吗?或许它们并非完全随意?
第二部分割圆术一极限思想显光辉
魏晋时期数学家刘徽在批判总结了数学史上各种旧的计算方法之后,创造出一种崭新的方法割圆术”,也即用圆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去无限道近圆周长,并以此求取圆周率的方法.他从圆内接正六边形开始割圆,“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不可割,则与圆周合体,而无所失矣越是把圆周分割得细,误差就越少,其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就越是接近圆周.如此不断地分割下去,一直到圆周无法再分割为止,也就是到了圆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无限多的时候,它的周长就与圆周“合体”而完全一致了.
按照这样的思路,刘徽把圆内接正多边形的面积一直算到了正3072边形,并由此而求得了圆周率为3.14和3.1416这两个近似数值.这个结果是当时世界上圆周率计算的最精确的数据.刘徽以极限思想为指导,提出用“割圆术”来求圆周率,既大胆创新,又严密论证,从而为圆周率的计算指出了一条科学的道路.到了南北朝时期,祖冲之在刘徽的这一基础上继续努力,终于求得了圆周率为3.1415926?3.1415927,精确到了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
利用FlashMX中的绘图函数,可以模拟“割圆术”实验,构造不断变化的圆内接正多边形.
第三部分蒲丰投针一偶然之中蕴必然
计算?的最为稀奇的方法之一,要数18世纪法国的博物学家C.蒲丰和他的投针实验:在一个平面上,用尺画一组相距为d的平行线;一根长度为l的针,扔到画了线的平面上;如果针与线相交,则该次扔出被认为有利的,否则是不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上070849纪念欧拉诞生300周年学习材料.doc
- 上031210数学教学反思的一种形式:教学后记终稿.doc
- 上041110今天我没有完成授课计划参考文件.doc
- 上031212操作与平面几何教学参考文件.doc
- 上0507432005年日本全国统考数学II数学B的试题分析完成版.doc
- 上040634导出1^3十2^3 + 3^3十…十n^3公式的四种方法修订版.doc
- 上041112有感于“老师你是事前已知答案的”完成版.doc
- 上040636一类最值问题的向量解法最终.doc
- 上031215关于初中数学“猜想探索”教学模式完成版.doc
- 上050301课程标准与几何证题学习材料.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