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及农业应用.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秸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技术及农业应用 路 森 仲元(北京)土壤改良技术研究所 2018年11月2 日 提纲 • 一、我国农业秸秆产量和利用情况 • 二、秸秆全量还田的新理论与新技术 • 三、秸秆全量还田理论与技术应用效益分析 • 四、秸秆全量还田技术推进工作 一、我国农业秸秆产量和利用情况 • 1.1 秸秆产量 作物秸秆与叶片是支撑作物生长、制造养分和运输养分的介质, 作物成熟后秸秆中尚保留大致一半的养分,这些养分也是有机 态的,是以碳为骨架的有机化合物、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次 生代谢产物等物质,是珍贵可利用的农业资源;我国每年的秸 秆产量在9亿吨(2017年统计),涉及20种主要作物,其中稻 谷、小麦和玉米的秸秆占总量70% 以上。如果没有将秸秆中的 营养物质充分利用,那肯定是一个巨大的资源性浪费。 一、我国农业秸秆产量和利用情况 1.2 利用现状 据有关部门长期调研,我国每年9亿吨秸秆除少量秸秆 作为造纸的原料外,目前的主要去向为:秸秆直接还田、秸 秆青储、干储饲料、秸秆发电、秸秆压块燃料、生物炭等。 一、我国农业秸秆产量和利用情况 • 1.3 原焚烧原因分析 我国曾经有近三分之一的秸秆被焚烧,燃烧过程生成有害气体污 染环境,产生可吸入颗粒物直接危害人类健康,为此国家立法禁止 秸秆燃烧。同时秸秆燃烧过程烤焦了3cm~5cm的土壤、使土壤有机 质大量损失、土壤中的生物不复存在、更损害了土壤的墒情、燃烧 后的灰分只有极少磷钾元素还可被再利用,请问,一向精打细算的 中国农民为什么要在明令禁止的情况下依然选择焚烧秸秆呢? 一、我国农业秸秆产量和利用情况 • 由于农业上连年过量使用化肥农药的种植方式已经使我国耕地 质量严重下降,大部分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于1%,土壤贫瘠化严 重,在这样糟糕的土壤条件下,为了让秸秆还田,农民需要为 此支付好几笔费用,第一笔是秸秆粉碎机械田间费用,由于秸 秆直接旋入土壤,秸秆腐熟过程微生物要与作物争夺养分,但 有机质低的土壤的分解秸秆中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的微生 物也比较弱,不能在短时间完全分解秸秆,在秸秆没有完全分 解时播种,农民为保证苗数还要增加播种量、增加氮素化肥和 农药的投入量。应该说农民进行秸秆焚烧是无奈选择,这恰恰 说明以前的秸秆还田技术和理论尚存在缺陷,需要改进。 二、秸秆全量还田的新理论与新技术 • 2.1 碳是高产的基础 作物的干物质成分约45%是碳元素,一般情况下,作物生长从环境中 获得的碳仅能满足其五分之一的需要量,作物长期处于碳饥饿中,也 就是说贫瘠的土地不能提供给植物更多的碳。要提高土壤的碳含量, 需要在底肥中大量投入秸秆或有机物料,经有益微生物菌作用,降解为 高活性小分子有机碳,根系直接吸收,无需进行光合作用作物就可以 合成自身的有机物;当土壤有机质丰富容易形成土壤团粒结构,土壤 中活跃的各种生物是帮助土壤释放的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土壤碳也 为微生物的存活提供了条件。 二、秸秆全量还田的新理论与新技术 2.2 矿物质不可或缺 过去几十年农业中只强调对氮磷钾的投入,忽视 了碳元素、中量元素、微量元素、有益元素和生命元 素,因此使得土壤中的很多矿物质长期处于耗竭状态, 作物营养处于严重不均衡状态,造成作物综合性缺素 症而产生生理性病害,土壤矿物质不足也使土壤有益微 生物难以存活。 二、秸秆全量还田的新理论与新技术 2.3 微生物复合菌(富含非豆科固氮菌)的应用 在秸秆还田中还需要使用含有固氮能力的复合有益 微生物菌群,有益微生物可提供两种活性氮,一种是铵 态氮,另一种是降解秸秆生成的小分子有机氮,可替代 尿素,不仅分解秸秆能力强,还使土壤的碳氮比趋于合 理,各种秸秆都可快速腐熟,秸秆粉碎的越小腐熟的时 间越短。 三. 秸秆全量还田理论与技术应用效益分析 3.1 突破秸秆降解速度和降解数量 应用上述理论,大量秸秆加上多元矿物质和复合有益 微生物,这三种物料混合后,深翻到30公分深的土壤中, 在这些物质的共同作

文档评论(0)

zhanglaif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张来法,1962年生人,山东农业大学农业教育本科学历,嘉祥县农业局农业经济发展中心高级农艺师。济宁市十大科技精英、市百名优秀科技特派员、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县招商引资先进个人称号。共获市级以上农业科技成果15项,核心期刊发表科技论文46篇。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