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威胁20071205.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对于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来讲,生物的入侵毕竟是个扰乱生态平衡的过程,因为,任何地区的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是经过了几十亿年演化的结果,这种平衡一旦打乱,就会失去控制而造成危害。 尼罗河鲈鱼 加拿大一枝黄花 猫爪藤 水葫芦 食人鱼 克氏原螯虾, 俗称小龙虾 4. 外来物种入侵 巴西龟 物种多样性降低原因 藏羚羊 中国海域主要经济鱼类资源在的60年代初己出现衰退现象,如大黄鱼、小黄鱼、带色、鲍鱼、以及其他某些经济鱼类资源出现全面衰退。 过度采伐,滥捕乱猎 Early 1970’s Mid 1970’s Late 1970’s Bottom trawl surveys (Pavlov Bay, Alaska) 海洋生态系统结构的转换(shift) 资料显示,在美国,下一个世纪海平面的抬升将至少淹没80个正处于灭绝境地的物种的全部生境。 海平面的抬升,将可能使许多岛屿被淹没,分布在这些岛上的动植物种类也将随之消失。 全球变暖 全球环境(气候)变化 对生物生存的威胁 Kilimanjaro: snows vanishing Maldives: risk of submersion Bangladesh: waters rising China: Himalayan meltwater floods Drought in Niger Crop failure Zambia (非洲最高的山) 尼日尔 马尔代夫 孟加拉国 赞比亚 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也是导致物种濒危的原因之一; 1998年长江流域罕见的洪灾,使许多栖息于平原地区或丘陵地区的野生动物蒙受了灭顶之灾。 * 昆士兰毛鼻袋熊(1900灭绝亚洲狮(1908年灭绝.刚果犀牛(1920年灭绝) 1914年北美旅鸽灭绝, 1948年澳洲袋狼灭绝, 1952年加勒比僧海豹灭绝, 1964年亚洲冠麻鸭灭绝, ”1972年“台湾云豹灭绝, 中国犀牛1922年灭绝, 赛加羚羊1950年灭绝, 巴厘虎1937年、 西亚虎1980年、 爪哇虎1988年、 新疆虎1961年灭绝…… * 奥陶纪-志留纪之交 ,原始海洋生物大量灭绝 晚泥盆纪 ,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地脊椎动物灭绝 二叠纪-三叠纪 ,三叶虫纲消失,陆地3/4脊椎动物消失 三叠纪-侏罗纪 ,牙形石类全部灭绝 白垩纪-第三纪 ,恐龙灭绝 ,菊石最终灭绝 奥陶纪-志留纪之交(4.39亿年前) 灭绝生物:大多为生活在海洋表面或靠近表面原始海洋生物,大约有85%的物种灭绝,三叶虫类在这次绝灭中元气大伤,此次灭绝事件对低纬度热带地区生物的影响较大,而对高纬度地区和深水区生物的影响相对较小。 原因:全球气候变冷造成的 2.晚泥盆纪弗拉斯期—法门期之交(3.67亿年前) 灭绝生物:96%的物种灭绝,其中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地脊椎动物灭绝,珊瑚、腕足动物、菊石、海百合等许多无脊椎动物损失惨重,地球海洋生物多样性减少了一半。 原因:全球变冷,水域里的氧气含量下降 3.二叠纪-三叠纪之交(2.5亿年前) 灭绝生物:生物科数减少了52%,物种数减少了90%,窄盐性生物和底栖海洋生物受影响最大,其中就有三叶虫纲。在陆地上超过3/4的脊椎动物消失了,蜥蜴类、两栖类、兽孔目爬行类也急剧衰落。 原因:海平面的波动、海洋中盐度的变化、火山活动,而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似乎还是气候变化。 4.三叠纪-侏罗纪之交(2.08亿年前) 灭绝生物:80%的爬行动物灭绝,牙形石类全部灭绝,菊石、海绵动物、头足类动物、腕足动物、昆虫以及陆生脊椎动物中的多个门类都走到了进化的终点。 原因:气候变化似乎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特别是降雨的增加 5. 白垩纪-第三纪之交(6500万年前) 灭绝生物:菊石最终灭绝,统治地球达1.6亿年的恐龙灭绝,种的灭绝率达85%,受影响最大的是陆地上的恐龙和海洋生物界的浮游生物,也包括一些海洋底栖生物类别。 原因: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全球生态系统的崩溃。 6.现在进行之中的第六次物种大灭绝,人类成为罪魁祸首。 牙形石(conodonts) 具有各种各样尖齿或锯齿状物的古代动物遗体,微体古生物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牙形石个体很小,从不足0.1毫米到约4毫米。未经变质的牙形石一般呈琥珀光泽,浅褐黄、灰白色,透明或不透明。其主要化学成分是磷酸钙,由磷灰石类矿物呈纤维状或薄片状排列而成。牙形石的生物分类位置至今仍未确定。牙形石分布甚广,但仅限于海相沉积物。从寒武纪开始出现,以后几经盛衰,绝灭于三叠纪。牙形石演化十分迅速,为标准化石,用于地层的划分和对比,尤其是井下地层的划分对比起着重要的作用。 牙形石可能是一类已经绝灭的海生动物的骨骼或器官所形成的微小化石。外形很像某些鱼类的牙齿或环节动物的颚器,故名牙形石,也有人称为牙形刺。牙

文档评论(0)

yuguanyin201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