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水母蛰伤的系统损害
刘爱芬 单培彦 麻琳 许军 赵艳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老年病科
关键词:水母蛰伤 系统损害
近年来随着人们户外活动的增加,水母蛰伤的发生率逐渐增多,虽然多数水母蛰伤只引
起局部皮炎,只有少数可引起全身多个系统的损害,但这少数严重病例甚至危及生命[1—
2],如果抢救及时,不仅可挽救这部分患者的生命,而且可使患者完全恢复健康,国内
这方面的报道及相关知识很少,所以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的知识,普及预防治疗措施。
1.流行病学
海洋中的水母多达10000种,是人类蛰刺毒作用的最常见原因,其中100余种对人类有
毒性[2]。水母移动缓慢,没有攻击性。蛰伤的原因多是因为因意外接触水母触须而致,
r
好奇而又没有这方面的知识或粗心者易被蛰伤。Cure[1]研究澳大利亚北方地区的箱
水母蛰伤,蛰伤最常发生在浅水中(84%发生在1米或少于1米深的水中),也常常发生
于刚入水时(17%);蛰伤多发生于下午3时至6时:72%发生在风速低于月平均风速的
日子,即好天气、无风或微风的天气,极少发生在风力强的天气,这反映了其自然习。性,
因为澳大利亚箱水母是浅水捕食动物,但为避免冲浪或猛烈的海浪伤害而沉入海底休
息,在恶劣天气,箱水母游离岸边沉入较平静的深水中直到风暴过去;而引起Irukandj
ds)的自然习性则不同,陆地阵风时人类可以在
综合征的小的四触手箱水母(carybde
岸边浅水或深水中遭遇它们。与其他潮汐周期比较,蛰伤发生在退潮时的比率最低。
各年龄均可被蛰伤,Curre[1]报道37%为15岁以下,Forrester[3]报道19.8%为6
岁儿童,53.5%为6’19岁。男性略多与女性,儿童因体表面积相对小及体毛少,可能更
易出现严重后果及生命危险[1,3]。
2.病理生理
水母的触手有高度发达的蛰刺装置(刺丝胞),其中含有毒素囊,后者与带有尖锐空管
的倒刺相连,可穿透人类皮肤。刺丝胞在动物的触须上尤其丰富,接触皮肤时,一条触
须可将数以千记的刺丝胞射进皮肤[2]。遗留在海滩上脱落的触手对人类也是一个危害,
因为其刺毒作用可保留数周。水母的大小不同,毒性也不同,如澳大利亚箱形水母(又
名海黄蜂)的体长一旦达到60’80mm,其对人类致死的毒素量就显著增加。另外,同一
水母的不同触须,功能不同,含有不同类型的毒素,可引起程度不同的蛰伤,如澳大利
亚箱水母拥有六种不同的毒素,而其中只有一种可致人类死亡[4]。刺丝细胞的蛰刺过
程类似玩偶匣机制(揭开盖子玩偶即跳出来)。尤其是对加压刺丝细胞周围的感觉毛(刺
针)的机械和化学刺激可引起钙介导的导致刺丝开放的生物电信号,使刺丝囊的毒素注
力和20133Kpa的穿透力的作用,可使毒素注入发生在3微妙之内。而且,刺丝囊可刺
入深达0.9mm。这一深度既可把毒素置于皮肤的微血管床并吸收入循环系统内,又可使
触须留在受害者体内。水母触须上的刺丝囊就象指纹一样,随水母的不同,其刺丝囊的
大小和排列也不同,这种疣状、脊状、螺旋状以及终末膨大样的结构安排可反映到刺伤
后的皮肤损伤类型上,有助于鉴别引起蛰伤的水母种类。水母年龄不同毒素也不同,随
年龄增加,毒性增加[4]。
从功能上说,水母毒素是毒素、抗原多肽及酶的混合物,含有儿茶酚胺、血管活性胺(如
组织胺、5-HT)、激肽、胶原酶、透明质酸酶、蛋白酶、磷脂酶、纤维蛋白溶酶以及抗
原蛋白,有皮肤神经毒素、心脏毒紊、神经毒素、肾脏毒素、肌肉毒素、溶血及细胞损
道转运异常,致细胞膜溶解,释放炎性介质,好象毒素直接作用于心肌、神经组织、肝
组织和肾脏[2]。影响,L,£JfL、骨骼肌、平滑肌和心脏传导通路,中枢神经传导通路也可
能受影响,心脏毒性是最主要的结果,可出现心肌收缩力受损、高血压、继而低血压、
心律失常(如各种传导阻滞,室速)以及冠脉血流下降[1]。
可对毒素的急性反应倾向于中毒反应而不是过敏。水母最初接触身体时的感觉是灼热
感、痒或刺痛,之后是数以千计的刺丝囊释放、注入毒素后引起的疼痛。毒素进入血液
越快,血液中毒素浓度越高,系统症状的出现越快。患者经历因肌肉收缩不能和意识丧
失而导致的近乎溺水或死亡提示水母蛰伤。蛰毒的延迟反应与免疫有关,持续性的免疫
球蛋白G(IgG)水平、延迟的卜细胞反应、不同水母毒素抗原之间的交叉反应可证明。
因此,接触蛰毒可导致从皮疹到心肺功能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