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总复习(人教版)专题通关练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2-2-3含解析.docVIP

高考语文总复习(人教版)专题通关练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2-2-3含解析.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效复习 2-2-3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一、对点练 1.(2017·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采地黄者 白居易 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①。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凌晨荷插②去,薄暮不盈筐。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注】 ①地黄: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②插:通“锸”。铁锹。 这首诗的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 答:                                                                                                                                                    【解析】 (1)叙述手法。 首先从叙述角度来看,本诗是从采地黄者的角度,以采地黄者的口吻讲述了采地黄和卖地黄的事。诗人在客观的叙述中寄予了对以采地黄谋生的贫苦农民的同情和对那些豪门贵族的痛恨之情。 (2)对比手法。 诗人将采地黄以求度过饥荒的贫苦农民与朱门家的白面郎进行了多方面的对比。一是把农家与朱门的不同身份进行对比,二是将采地黄者与白面郎的形象进行对比,三是把采地黄者饥饿无食与白面郎的马吃地黄的生活状况进行对比,在反复的对比中揭露了两个阶级的贫富差距。尤其是结尾贫苦农民采集地黄以换取马饲料这一细节,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了人不如马这一现象,使人在深深同情采地黄谋生的贫苦农民的同时,激起了对那些豪门贵族的切齿痛恨。 【答案】 叙述:①以采地黄者的口吻叙述,虽无一字怨语,读来却愈觉辛酸。 ②以时间顺序来叙述事情发展过程,层层深入,脉络分明,给人以清晰而深刻的印象。 ③从头到尾都是客观叙述。诗人寓情于事,貌似不动声色却渗透自己的爱憎之情。 对比:①朱门与农家、白面郎与采地黄者、肥马食地黄与采地黄者饥肠无食等对比,揭露了贫富差距。②着重突出“人不如马”,加强了对比效果,揭露深刻,批判的锋芒更加犀利。 2.(2016·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北来人二首 [宋]刘克庄 eq \a\vs4\al(试说东都①事,添人白发多。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②。,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饥锄荒寺菜,贫著陷蕃衣。,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 【注】 ①东都:指北宋都城汴梁。②宣和:宋徽宗年号。 这两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试作简要分析。 答: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这一题要求赏析诗歌在叙事上的特色,因此答题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技巧和叙事的顺序。既要指出所用的表达技巧,也要运用诗歌中的诗句加以阐释,还要根据作者的情感进行分析。 【答案】 (示例)①以对比加强叙事的抒情效果。用权贵歌舞宴饮,不问军情与百姓心系故国做对比,表达忧国忧民之情;以主人公一家亡国前后境况的对比,表现百姓流离之苦。②以“北来人”的口吻叙事,表达情感显得更真实、自然。③叙事中流露出个人的情感。如“今成独雁飞”流露了主人公家破人散的凄凉与孤独。 3.(2014·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后面的题目。 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 周 晋 eq \a\vs4\al(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絮影香,春在无人处。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 “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妙处?请结合词句赏析。 答: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的能力。“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是说卷帘把春愁放出屋外;本来“愁”是无形无色的,但用“放”“去”等动词,使用了比拟的手法,把“愁”化无形为有形,使得诗句更加形象化。 【答案】 此句采用了比拟(拟物)的手法,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春愁变得形象、生动。 4.(2017·河南省百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登岳阳楼望君山① [明]杨基 eq \a\vs4\al(洞庭无烟晚风定,春水平铺如练净。,君山一点望中青,湘女梳头对明镜。,镜里芙蓉夜不收,水光山色两悠悠。,直教流下春江去,消得巴陵万古愁。) 【注】 ①君山:又名湘山,实则是屹立于洞庭湖口的小岛。相传舜的妃子湘君(即湘妃、湘女)游此,故名。 本诗运用了比喻修辞和奇特的想象,试对这两种表达技巧各举两例加以赏析。 答: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燕虞昊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5月19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