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一章 儒家思想與中國社會 第 2 節 儒學與社會規範 第2節 儒學與社會規範 1.分析儒家對理想社會的觀點與立場。 2.思考儒家如何建構合理的人際關係, 即「人倫」與「名分」。 3.討論庶民社會形成後,儒學如何建立 合理的基層社會。 一、儒教國家的理想與特色 儒教概念的來源 時間:十六世紀,明末清初 對象:傳教士 原由:認為當時中國社會的規範與信仰是儒家思想,將其視為基督宗教的對手 儒教國家的特徵 政府以儒家經典為治國聖經 儒者是國家官員主要來源(科舉考試) 儒學是教育主要內容 強調農本,以農立國 利瑪竇 《利瑪竇中國劄記》記有儒教「中國的書籍列舉世界上只有三種崇拜或宗教信仰的體系,而並不知道別的。這三種是儒教、釋迦和老子。……儒教是中國所固有的,並且是國內最古老的一種。中國人以儒教治國,有著大量的文獻,遠比其他教派更為著名。……孔子是他們的先師,據他們說,發現了哲學這門學問的乃是孔子。」 科舉考試圖 此圖為宋人所繪,描繪科舉考場內的情形。 (一)政教合一 1.以天子為政治與文化系統的最高領導人 2.國家的責任是教化 3.地方官員的任務是移風易俗 (二)士大夫傳統 1.士大夫的身分:官員、知識分子 2.士大夫的特色:政治兼文化領袖 新定三禮圖 《新定三禮圖》是宋代著名學者聶崇義參考考訂多種古代三禮圖所編輯而成,圖中的「士玄端」即在說明士人服制的規定。 二、禮教的成立及其批判 漢武帝,將儒家經典地位提高 西漢中期 選舉制度,以儒家教養為標準 確立國家禮制(宗廟、郊祀) 東漢以後 編定禮典 章帝編《白虎通義》 政治社會的秩序是禮 強調序上下,正人道 西晉以後:世族掌權,法典納入更多儒家規範 公主之死(補) 公主之死(補) 李貞德《公主之死》 五四運動對儒家「禮」的看法 時間:二十世紀前期 態度:強烈批判 訴求:認為國家、家庭是兩大壓迫體制, 支撐儒學中的忠、孝,即禮教 例子:魯迅在《狂人日記》有「禮教吃人」之說 三、人倫秩序的學說 (一)「三綱」、「五倫」的確立 1. 五倫 A.最早出現:《孟子》 B.為人際關係與規範 2. 三綱 A.指:父子、君臣、夫婦 B.確立:東漢朝廷召開的「白虎觀會議」中 C.影響:成後世儒家思想的主要規範 (二)名分觀念的確立 1.確立─漢代 A.正名:認識自己在人際關係中的角色 B.安分:忠實執行角色所該有的行為 2.名分秩序的達成─須通過人為的努力 A.唐以前:通過政治力量教化 B.宋以後:通過人心的道德啟發 中西方法律觀念之比較 四、儒學中的教化觀 (一)禮制與教化 1.唐代以前:藉由政治力─編纂國家禮典 A.以儒家禮經為典範,規定各階層的生活規範 B.例子:西晉《晉禮》、唐玄宗《大唐開元禮》 2.宋儒批評漢唐禮儀→歐陽修;宋儒以禮教化庶民 A.禮儀成炫耀身分的方式 B.批判禮儀與道德脫節 (二)人倫與教化 1.宋儒大力推動庶民教育 A.大儒推動地方教育 B.側重「明倫」之學 2.明清以後更重視家族倫理 A.孝順與貞節特別受到表揚 -「貞節牌坊」制度 B.明清以後表達方式激進化: 割股療親(孝順) 、殉節自殺(貞節) →被五四運動者批「禮教吃人」 臺中大甲鎮貞節牌坊 林春娘原為一余姓人家的童養媳,因丈夫早逝,獨自一人奉養婆婆,獲得鄉里的讚譽。道光皇帝頒旨表彰其貞節,並建立牌坊。 五、儒者與宗族 (一)宗族秩序的建立 1.以其道德與知識指導人民日常生活-崔寔 A.東漢人,著〈四民月令〉 B.指導鄉民禮俗、承擔治安工作、興辦學校 2.籌組自主性基層社群 A.宋以後最積極 B.以宗族、鄉黨最重要 3.宋儒設計合理的宗族秩序A.倡導編寫族譜-范仲淹、蘇軾 B.設祠堂祭祖-程頤、朱熹C.編寫〈書儀〉-司馬光D.編定〈文公家禮〉-朱熹E.設義莊、族田-范仲淹 中國歷代「族」的演變 (補) 中國歷代「族」的演變 (補) 山西臨汾一宗族的譜牒 祭祖圖 在平民生活禮俗中,祭祖是其中十分重要的 一項儀式,除了節日之外,族中若發生重大 事情,也必須舉行祭拜儀式,向祖先報告。 圖為山東安邱的年畫。 (二)鄉約之法 1.主事者:多地方儒者 2.始自:北宋呂大鈞的〈呂氏鄉約〉 A.內容:為修德修業與生活互助 B.得到朱熹的肯定 3.發展 A.起初-不獲朝廷肯定 B.明清-政府認為有助地方行政運作 明代對鄉約的態度 太祖:頒布〈六諭〉與〈敎民榜文〉 成為各鄉約團體朗誦的教材 成祖:取〈文公家禮〉與〈呂氏鄉約〉令民頌讀 王陽明:制定〈南贛鄉約〉 清代對鄉約的態度 順治:頒布明太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