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八年级语文下册(语文版) 18 阿炳在1950 1.背景链接 阿炳(1893~1950),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江苏无锡人。当地雷尊殿道士华清和之子。自幼从其父学习音乐。他长得一表人才,还有一副好嗓子,被人们誉称为“小天师”。4岁丧母,21岁患眼疾,35岁双目失明,早年曾当过道士。由于和民间艺人切磋技艺并用民间音乐改造道教音乐,因而被逐出道教,成为街头流浪艺人。1950年12月4日,吐血病故。他的代表作品有二胡曲《二泉映月》等。 2.主题解说 文章主要通过介绍阿炳在世的最后一年,中央音乐学院的两位音乐家来到刚解放的无锡为民间艺术家阿炳录音的经过,介绍了阿炳的人生经历,也叙述了《二泉映月》成为世界名曲的经过,赞扬了阿炳饱经沧桑却仍然坚强不屈的性格。 3.难点突破 师:终观阿炳的一生,阿炳到底是不幸的还是幸运的? 生: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新中国的讴歌,对党的文化政策的歌颂。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又哪来阿炳艺术生命的新生?阿炳历尽人世沧桑,最值得庆幸的是他在世的最后两年无锡解放了,中国解放了,是新中国改变了阿炳的命运,挽救了阿炳的艺术生命。1950年成为阿炳的幸运之年,是新中国挽救阿炳的艺术生命,使他的音乐成为民族的,也成为全世界的精神财富。 4.写作借鉴 ①顺叙与倒叙、插叙相结合。 ②叙述、说明与议论、抒情相结合 ③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译文】 不把半步、一步积累起来,就不能走到千里远的地方,不把细流汇聚起来,就不能形成江河大海。 【感悟】 千里之路,是靠一步一步走出来的,没有小步的积累,是不可能走完千里之途的。我们做事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不畏艰难,不怕曲折,坚忍不拔地干下去,才能最终达到目的。 líng bō hào nuò pa chóu diān pán 2.把下列词语填写完整。 如醉如______ 千古______唱 ______然不同 高山______止 和风细______ 不______不火 痴 绝 截 仰 雨 温 A 3.(2015,汕尾)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为了杜绝中国式过马路的不良行为,每个人心中都必须绷紧一根安全弦。 B.这种网络社交工具的广泛使用,加快了信息流通的速度和质量。 C.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培养自己解决、分析、观察问题的能力。 D.由于全社会厉行节约之风,对高端餐饮企业和星级酒店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点拨:B.“加快”与“质量”不相搭配;C.逻辑顺序不当应为“观察、分析、解决”;D.缺少主语,删去“由于”。) 4.指出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1)阿炳名叫华彦钧,生于1893年。( ) (2)阿炳激动得不得了,紧抱了机器不肯放手。( ) (3)《二泉映月》已成为中国民族音乐的世界性经典曲目。( ) (4)阿炳的二胡曲让我们如痴如醉。( ) 记叙 描写 议论 抒情 5.(2015,济宁)参考下面的例子,从“海、路、思、记、忘”中任选一字,根据其字形特点写一两句有意蕴的话。 示例:灯——黑暗中一丁点儿的火星,也可以点燃希望的明灯。 出——努力翻过一座山又一座山,就会找到出路。 示例:海——接纳每一滴水,成就了大海的辽阔。 路——人生之路,在我们各自的脚下。 思——思想,心田上开出的智慧之花。 记——记住自己说过的话,做一个守信的人。 忘——连心都死亡了,那是真正的遗忘。 乡野高人(2015,深圳) ①我行走在山野,迷路了。 ②问道于田间一位老汉。此刻江南的天空烟雨迷蒙,他穿蓑戴笠,躬身插秧。当他直起腰时,愣愣地,看了我半天。突然说,要不,去我家坐坐?对于他的邀约,我感到好奇,也特别愿意。 ③他的村庄,坐落在河边,一条浅浅的河,盈满清亮的溪水,河床散落大小参差的麻石,一座古朴的石桥高高架起,沟通两岸。农妇捣衣声从桥下传出,在空寂的山野发出响亮的回声。 ④跟随老汉来到他家。他站在客厅靠墙的一只方桌前仰望正面的墙壁。墙上,相框里两位老人面容慈善,挂着永恒的微笑,看堂屋里的人走来走去——想必是老汉的父母了。老汉坐着,一直盯着相框看。我一时无言,沉默。突然,他指着相框,说:“你瞧,这像是我画的。” ⑤我愣在那里,半天不知道如何反应。突兀的一句话,仿佛是对我心理的突袭,我的确猝不及防,因为那画画得太好了。他背对着我,似乎心中有所料定,笑了,然后急促地去了房间,拿出一叠纸,冲着我,拍一拍,真的是我画的,这些都是我画的! ⑥这回我相信了,但还是惊愕未消。老汉异常兴奋,此刻话语已如小河流水,绵绵不断。 ⑦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这里几乎人迹罕至、与世隔绝的。山里的人,不知山外有城。见过世面的,只有几个村干部。那时的老汉尚年轻,心里却一直埋着一桩心思。看日渐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