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桃花源记》看陶渊明的文人精神家园.doc

从《桃花源记》看陶渊明的文人精神家园.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毕 业 论 文 系 别:人文社科系 专 业:汉语言文学 论文题目:从《桃花源记》看陶渊明的文人精神家园 指导老师:蒋秀碧 学 生:胡夔 从《桃花源记》看陶渊明的文人精神家园 论文摘要: 关于陶渊明,有许许多多传说,其“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文人傲骨对于作为中国古代儒学文化熏陶下的文人们来说,是文人精神世界的最优秀品质的体现,这种精神也成为中国古代乃至当今文人傲骨的发源地之一。要谈论陶渊明的精神世界,应该从其作品探讨,所谓“文以载道,文以明心”,这是从古至今文人作品的最高形式体现,陶渊明作为千百年来无数文人所顶礼膜拜的文坛之圣人,其作品的精神风骨也是他内心世界最真实的体现。《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理想家园的寄托,在这篇文章中,陶渊明所描绘的那种自给自足的理想社会形态就是人类追求的世界大同的雏形。因此,笔者怀着浓厚的兴趣作下了此篇,不仅是笔者自己对陶渊明的神思向往与深深敬佩的感情的迸发,也是迫切想与阅读下文的各位老师,同学与读者就陶渊明精神与现代文明,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在思想及意识形态上的异同谈谈笔者的一些浅见。 关键词: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文人精神家园 理想 魏晋是中国历史上比较混乱的时期,在这个时期的政治是中国历史上比较黑暗的,从建安末期曹氏篡汉起,其间正始年间的司马氏的篡魏,西晋在短短五十年间的覆灭,“永嘉南渡”之后的南北对峙,南方宋齐粱陈朝代不断的更迭,北方“五胡乱华”的局面,无一不透露出那个时代的混乱。在那个混乱时代的文学,也透露出其独一无二的时代气息,那个时代的文人,对政治、对社会、对现实、对生命的态度都因为那个时代的混乱而显得不负责任。这种现象在东晋之后更为明显,政治的腐败,士族阶层的糜烂,导致了文学作品的浮靡华丽而缺少实用价值,文人的放荡不羁而缺乏对现实的足够认识。 陶渊明,就是那样一个时代下的产物,他具有那个时代文人的共性,但又绝对不同于那个时代的所有文人。《桃花源记》是陶渊明晚年的作品,愚以为这个作品是陶渊明对自己一生追求理想的一种寄托,是他在几十年隐居生涯中所孜孜追求的最高境界。从中看出其独特的精神品质,也可以看到其理想的精神家园。 要讨论陶渊明,讨论其《桃花源记》,必须结合他的家世、生平、和行为思想来谈。因为作为一个文人,他的精神世界的养成,与家庭和外部的社会环境有密不可分的联系,陶渊明也概莫能外。 陶渊明的家世。 陶渊明的家世,相信许多对中国古代文学稍有研究的人都有所了解,其曾祖父为东晋开国元勋陶侃,出身贫寒,为士族所轻,被讥为“小人”、“溪狗”,后来凭靠着武功才得到了显赫的地位,因此,对作为其后代的陶渊明影响很大,在陶渊明的文学作品里,不乏对这位先辈的溢美之词,从中可见陶渊明是将自己作为陶侃之曾孙是无比自豪的。另一位对陶渊明影响颇大的先辈是他的外祖父孟嘉,他是一个典型的文人士大夫,史学家认为,陶渊明性格、气质的养成,是受了孟嘉影响的。可以这样说,陶侃对于陶渊明的影响,是一种出身寒微者所具有的刚毅刻苦、勤奋勤俭、质朴有力;而孟嘉对于陶渊明的影响,则是士族阶层应有的稳健自如、冲淡平和、有节制、有教养。 笔者认为,作为后世的陶渊明,在其内心深处,必然会为自己有如此出色的祖辈而骄傲,其祖辈的优秀品质,他也会予以继承。因此,陶渊明一生不管遇到什么艰辛与困苦,其内心的骄傲感不会磨灭,其平民化的文人气质不会泯灭。这不仅体现在其对于田园的亲近感,能够自然的亲近贩夫走卒,并靠自己的劳动获取衣食,又有文人士大夫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浪漫情怀。可以说,陶渊明既有魏晋文人的风流,又有儒家文人的铮铮傲骨,既有文人的浪漫气质,又无文人的软弱性格。这对陶渊明精神世界的养成无疑是一个重要条件。 第二、陶渊明的生平。 按照现在大多数史学家的观点,将陶渊明的生平划为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晋哀帝兴宁三年到晋孝武帝太和十八年,陶渊明29岁以前。这一时期的生活主要是种田和读书。陶渊明少年时代就遭遇了贫困,是由于其家道中落和频发的自然灾害。这样的生活培养了少年陶渊明刚毅的品格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使他很早就能以自己独有的眼光观察社会、认识人生。但其毕竟是生长在仕宦家庭,物质生活虽然贫困,但他的家庭教育很好。由于不断的读书,年轻的陶渊明有济世之志。又因为这一时期的陶渊明生活在风景优美的地方,与青山碧水,嘉木奇卉朝夕相伴,为他以后的回归自然,营造自己的“桃花源”埋下了伏笔。 第二阶段为晋孝武帝太和十八年到晋安帝义熙元年,29岁至41岁,这一阶段,是其矛盾生活的开始,他在这一时期的五次出仕,是其在社会现实与其理想生活之间的艰难选择。他最终选择了自己的理想生活,这其中需要经过多大的艰难抉择。为贫而仕,然则世事无定,更兼易代换朝,仕途多艰,难合己志,故而决

文档评论(0)

153****959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