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耘与收获_学术生涯之回眸与感悟.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耕耘与收获_学术生涯之回眸与感悟   我曾在一篇随笔《我们这一代中年人》中写道:“我们与共和国一起经受磨难,我们与历史一起经历坎坷。经受过磨难的我们,可以坦然地面对新的磨难;经历过坎坷的我们,可以勇敢地踏平新的坎坷。经受过磨难的我们,会更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经历过坎坷的我们,会更懂得苦尽甘来的欣慰。磨难与坎坷是我们生存之路上的印辙,磨难与坎坷也是我们人生之途中的勋章。”年届六旬的我,回眸自我的学术生涯,印证了如上关于磨难与幸福的感悟。   一   我是67届初中生,虽然经历了文化大革命,但是由于父亲受到冲击,性格柔弱的我并未加入到文化革命的冲冲杀杀中,我甚至没有参加过串联,我属于家里的乖孩子、学校的好学生,当社会上文化革命闹得轰轰烈烈时,我却忙碌于大家庭的家务,买菜、做饭、带弟妹。当上山下乡的号角吹响后,我却依然无动于衷,直到1970年才依依不舍地离开故乡上海,奔赴江西省靖安县高湖公社西头大队插队务农。在农村的六年间,我下田插秧、上山伐木、下水撑排,并曾到大队小学担任民办教师,还被派去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由于我劳动积极表现突出,1975年我被推荐到江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1978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留校任教,担任中文系的写作课程。1984年,我考上了扬州师范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曾华鹏、李关元先生,1987年毕业被分配到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教研室任教,1991年我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6年我在职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师从王铁仙教授,攻读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学位,由于学习期间成绩突出,1998年我以优异的成绩在职破格两年就获得了文学博士学位。   回溯我的求学历程,江西师范大学中文系的学习奠定了我中文专业的基础,写作课程的教学培养了我对于文学写作的热情、对于文学范文分析的技能。硕士学习期间,曾华鹏先生的谨严扎实、李关元先生的洒脱机敏,给我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打下了比较扎实的基础,曾先生对于文学作品的条分缕析、对于作家研究的深入肯綮,李先生对于文学研究的新颖见解、对于文学资料的如数家珍等,都深深地影响了我。王铁仙教授是瞿秋白的外甥,他在学术研究中注重人性内涵和审美观照,他的谦和稳重、朴实勤奋,都给予了我很大的影响。   我的硕士学位论文以20世纪20年代以鲁迅为代表的乡土文学为研究对象,研究乡土文学的基本主题、乡土特色、悲剧风格,毕业后我继续在该领域中拓展与深入,1995年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了我的第一部学术著作《放逐与回归——中国现代乡土文学论》,该著有鲁迅的乡土世界、乡土作家创作论、鲁迅身边的乡土作家、鲁迅著作的崇尚者、乡土文学综论、历史与现实之间六章。导师曾华鹏、李关元先生认为“这是一部扎实、丰富、富有新意的书稿”。贾植芳先生在序言中指出:“总之,剑龙的《放逐与回归——中国现代乡土文学论》是一部见解独到、论证严谨的有相当学术价值的著作,作者踏实认真的学术态度、深刻深入的学术思维、扎实严谨的学术功底等,都可以在此著中见一斑。”   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我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发现“五四”前后有诸多作家与基督教有关联,在文学创作中出现了诸如牧师、教徒、教堂等内容,基督教的牺牲、宽恕、拯赎等观念也呈现在当时的文学作品中,最初我有以此内容为题做学位论文的想法,却被导师否定了。硕士毕业后,我仍然就该论题搜集资料、阅读作品,并采取作家论的方式,对于中国现代作家鲁迅、周作人、许地山、冰心、庐隐、张资平、郭沫若、老舍、萧乾、巴金、徐訏等展开研究,后来就成为了我的博士学位论文,以《旷野的呼声——中国现代作家与基督教文化》为题于1998年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陈思和先生在序言中指出:“从《两刃之剑》到《旷野的呼声》,似乎暗示了中国近二十年来学术界对基督教文化影响的看法有所变化。”“……剑龙先生显然是抓住了当代文学的信息,在《两刃之剑》的基础上做出了新的探索,换句话说,他仍然在填补现代文学史研究领域的某些空白。”   应该说这两部著作奠定了我的学术研究的基本风格,以作家论作品论构成了这两部著作的基本格局,以对于作品文本的细致阅读,对于作家本身的深入考察,将作家作品放到历史背景时代氛围中进行研究,在文学史发展的格局中评价作家作品的长与短,在探究作家的成就、作品的价值时,注重对于审美形式文学风格的分析,这基本延续了曾华鹏、李关元、王铁仙先生的研究传统。   二   20世纪80年代末,我开始涉足当代作家作品的研究,我研究汪曾祺、何立伟、查建英、池莉、席慕容、周梅森、王晓玉、李晓、赵玫等作家的创作,也研究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与嬗变。20世纪末,朋友策划九十年代文学批评丛书,包括贾平凹论、张承志论、张炜论、梁晓声论、余华论、刘震云论、陈忠实论等十本,我撰写的是《现实悲歌:谈歌、何申等新现实主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