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小童群益会-香港社会服务联会.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香港小童群益會「認識兒童貧窮 – 兒童多元匱乏」研究/PAGE 14 歡迎引用,請註明出處 香港小童群益會 「認識兒童貧窮 – 兒童多元匱乏」認識兒童貧窮–兒童多元匱乏調查研究 「貧窮不單是「生存」(SURVIVE)而是 「生活」(LIVING)及「生活機會」(LIFE CHANCE)的問題」 背景 香港對「貧窮」社群的描述多只單從於「經濟」條件及「生存」的角度作為依據,有關香港貧窮的討論和嚴重性多只限於低收入家庭、個人面對物質匱乏的角度與所涉及的人數。當然經濟入息的限定是尋找貧窮組群的第一步,然而,貧窮組群中,他們亦面對不同的差異,包括他們陷於貧困的成因、個人本身的條件、家庭結構及人際關係等等。以貧窮兒童的描述為例,香港有接近四份之一的兒童生活於入息低於一半中位數的家庭,為數約20多萬。這些兒童面對的境況,我們深信不能單一以物質或經濟條件來衡量他們的需要。香港作為一個富裕的城市,生活居中的兒童,享有免費教育,基本的醫療服務和經濟援助,真的沒有因會貧窮而沒有得食、沒有得住、或失學,。然而,從過去多次有關貧窮兒童的調查研究結果當中,本會發現貧窮兒童的個人質素、身體及心理健康、及資本狀況均較一般非貧窮兒童為差。不過貧窮兒童生活的「差」或「匱乏」有何具體情況的陳述?除了從他們口中敘述外,本港暫未有較全面系統地掌握貧窮兒童匱乏的情況。 本會在過去5年內,發展了數項深入及專注為貧窮兒童及其家庭的服務。深入接觸及服務超過600多位來自貧窮家庭的3至13歲兒童,對於他們身處的境況能有所較詳細的掌握。故此,本會嘗試透過檢視有關受服務兒童的生活狀況,以擴闊社會大眾對貧窮兒童的認識,並達至以下目標所有參與檢視是次調查,希望可以: 以多元匱乏的概念,整理及具體描述貧窮兒童的實際生活; 加深大眾對貧窮兒童的生活狀況和不同需要的認識; 倡議社會政策及措施,因應不同貧窮兒童組群的情況,設計提供更有效的服務以協助貧窮兒童成長,從而減少跨代貧窮的機會。 量度多元匱乏理解 「多元匱乏」是根據英國學者Townsend (1954, 1979)提出「相對匱乏」的概念,他指出貧窮者會因其「相對匱乏」而未能參與社會習俗的活動,而貧窮者不單是收入不足的問題,而是基於他們處於匱乏狀況,這種經驗對於個人、家庭在不同的時空下對他們的生命歷程皆會構成影響。而Townsend認為社會每人的生活形態不一定是相同的,但社會上有著一套常規的生活標準(social customs of lives)(Townsend, 1979: 249)。社會常規的生活標準是指在一定社會中大多數人可以達到的,並且被公眾認為能代表該社會基本生活水準,既包含了人們主觀的價值判斷,亦客觀地反映了社會中普遍生活水平。當然量度匱乏有不同的方法,而Townsend(1987)在60、70年代的貧窮研究中,將貧窮的概念轉化為客觀可量度的指標,例如是否擁有雪柜、一星期內是否每天有早餐、一星期內大多數餐是否有食肉等、過去12個月是否曾外遊、探訪朋友、休閒活動被剝奪等等。 而是次研究次調查參考2000年由牛津大學學者所提出的「多元匱乏指數」(Index of Multiple Deprivation 2000 (IMD))六項指標,以便對香港貧窮兒童的情況有更具體的認識。「多元匱乏指數」的六項指標包括: 收入(Income)、 就業(Employment)、 健康(Health Deprivation and Disability)、 教育(Education, Skills and Training)、 房屋(Housing)及 使用服務之方便(Geographical Access to Services)。 此外,調查亦引用英國評估兒童及家庭需要 Source from “Framework for the assessment of children in need and their families”, Department of Health, 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Source from “Framework for the assessment of children in need and their families”, Department of Health, 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Home Office, London, 1998 、「學習意願」、「身體健康」、「自我照顧」及「社交及情緒發展」等五個範疇;而「家庭管教能力」(Parenting capacity)則包括「親子關係及社交網絡」及「家長親職及照顧」等兩個範疇;而「家庭及環境狀況」(Family an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