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礼仪教育的思考与实践-CUHK.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大學生禮儀教育的思考與實踐 �������� ��� 清華大學 素質教育的基本目標,是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培養身與心俱佳 的人才。內心之美與行為之美,缺一不可。就目前普遍的情況而言, 大學生的行為教育相當缺乏,存在的問題也相當之多。有感於此,從 2001年起,我在清華大學開設了名為「中國古代禮儀文明」的課程, 希冀通過講授中華傳統禮儀,對大學生的行為教育問題作一些探討。 一、課程概况 禮是文明民族的重要標誌,世界上每個文明民族都有自己的禮 1 儀。中華是禮儀之邦,禮「是中國的核心思想」,  禮的體系最為全面 和深刻,是應該很好總結和繼承的寶貴文化資源。因此,作為炎黃子 孫,都應該有了解的必要。 中國古代禮學的著作相當浩瀚,可謂汗牛充棟。而作為中華禮學經 典的《周禮》、《儀禮》、《禮記》歷來以古奧難讀著稱,自古有「經 2 禮三百,曲禮三千」 之說,難以卒讀。由於這些原因,迄今為止,海 * 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 1 藍樺譯,鄧爾麟著:《錢穆與七房橋世界》(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1995年),頁7 。 2 《禮記•禮器》。 54 專題二 大學生與通識教育 內外尚無一本可以用於大學禮儀教育的教材。因而,如何從繁難的歷 史文獻中取精用宏、歸納出一個適合用於大學禮儀教育的體系,是我 們面臨的一大難題。 從2001年起,我們開始著手編寫教材。文稿邊寫邊在中華書局的 《文史知識》上連載,歷時三年之久,意在了解讀者的意見。2003年 末,中華書局將連載的文稿結集為《中國古代禮儀文明》一書出版。 此書成為我們授課用的第一本教材,受到學生熱烈歡迎。但在使用過 程中,我們也發現教材存在的問題,一是引用的古文太多,非文科專 業的學生自學有困難;二是對古代禮儀叙述較多,尤其是對《儀禮》 的介紹,佔據的篇幅太多,而對禮所蘊涵的原則提煉不夠,因而閱讀 上不夠暢達。為此,我們決定儘快跟進,把教材修訂好。2006年8月, 大幅修訂後的《中華傳統禮儀概要》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教材分 為三個編,上編介紹中華傳統禮儀的「學理」,包括禮的源流、經典、 分類,以及禮與俗、禮與理、禮與儀、禮與情、禮與樂、禮與敬等的關 係,試圖幫助學生從總體上把握禮的真諦。中編介紹中華傳統禮儀的 「要則」,包括服飾、容貌、方位、步趨、揖拜、稱謂、雅言、尊 卑、坐立等,旨在幫助學生把握貫穿於紛繁的儀式中的主要原則。下 編是「常禮」,意在向學生展示中華傳統禮儀中最常見的儀式,如冠 禮、婚禮、喪禮、祭禮,以及孝親、尊老、宴飲、書信等方面的禮 儀,最後對中西禮儀進行比較。 新教材引述文獻之處力求簡明,論述古禮儘量聯繫現實,結構更 加齊備而明快,因而可讀性大為增強,便於作為教材推廣。 二、樹立知行合一的理念 本課程以古代禮儀知識為載體,試圖幫助學生樹立知行合一的理 念。讀書求學,目的究竟何在?孔子說:「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 彭林:大學生禮儀教育的思考與實踐 55 3 為人。」 認為古之學者讀書,乃是出於自身的道德需求,希冀通過求 學來完善自己的人格;而當世學者讀書乃是為了炫耀於他人,或者竟 是博取利祿。荀子發揮孔子此說: 君子之學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 蝡而動,一可以為法則。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 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