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中落实“真”“善”“美”情感目标的探索.docVIP

物理教学中落实“真”“善”“美”情感目标的探索.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物理教学中落实“真”“善”“美”情感目标的探索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将情感、态度、价值观列为三大课程目标之一(以下简称“情感目标”),但在现实的应试压力下,教师容易把情感目标理解为其他两个课程目标的附属物,在教学中很少能自觉、系统地加以落实。物理作为文化背景丰富、实验特色明显、与社会生活联系广泛的学科,有着独特的情感教育功能。物理学家对自然界认识的基本方式是实践,必然与“真”不可分割,实践的本身是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与“善”和“美”又不可分离,物理学家在进行科学实践的过程中,使物理学与“真”“善”“美”结下了不解之缘。基于上述认识,笔者将物理课程的情感目标明确细化为“真”“善”“美”三个子维度,并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探索。   一、为学生提供“真”的体验   教师要善于挖掘并在教学中有机渗透物理学科所蕴含的本真内容、本真思想和本真态度,这样可使学生感受物理科学的独特魅力,获得真切的学科体验,培养务实的生活态度,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   1.创设“动手”机会,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创新精神   为了便于研究物理问题,往往需要对实际研究对象和研究过程作简化处理,然而过度模型化容易给学生造成枯燥无味、脱离生活的感觉。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尽量提供直观的、可感知的问题情景或实际操作活动,让学生感受物理现象真实与鲜活的一面,使学生的思维状态自然地处于物理环境之中。例如,在自感教学中,笔者就把小型变压器(实验室用)与导线连好,然后让学生两手拿裸导线部分与9伏干电池接触,再迅速与电池断开,在断开瞬间学生会有明显的触电感觉。这样的感受,让学生不再觉得“自感”只是教师讲的一个物理概念,而是真实的客观事实。   物理作为一门实验学科,是实现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创设自由思考的环境,开拓多种思维渠道,引导学生利用观察、比较、实验、归纳、类比等科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创新能力。例如,关于游标卡尺的使用,学生很容易陷入生搬硬套公式的境地,为了避免这一点,笔者提供充裕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讨论分析其结构特点,研究其读数原理,学生不但理解了“读数X=主尺上的毫米数+精度×n(n为和主尺对应的游标尺的格子数)”,更令人惊喜的是,学生竟总结出了第二种读数方法:“读数X=主尺读数-游标尺读数”。   2.注重逻辑思维,培养学生严谨求学的态度   物理规律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一定的范围内总结出来的,而客观事物总是处于复杂的、不断发展变化的系统之中,这就要求学生掌握规律成立的条件及适用范围,遇到问题时能从实质入手,分析问题的相关因素、本着求真的态度正确地运用规律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学习牛顿运动定律时,很多学生认为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第二定律的特殊情况。实际上,牛顿第一定律包含两层含义:其一,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其二,物体在不受外力时总保持匀速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可见,牛顿第二定律并没有反映物体惯性的特征;第一定律是说明物体不受力时的运动,第二定律说明物体受力时的运动,反映了运动的不同侧面。这样细致的分析有利于学生把握物理知识的严密性,培养学生求学、做事和处世的严谨态度。   3.强化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很多公式和规律就是许多科学家对自然现象质疑思考的结果。众所周知,正是伽利略的质疑和科学推理,否定了亚里士多德肤浅的经验事实,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力和运动关系的认识;正是杨振宁和李政道敏锐地审查了从未被人怀疑的宇称守恒定律的适用范围,大胆提出了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假说,从而使得物理学理论获得了突破性进展。物理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同时也勇于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例如,在学习中,很多学生不理解物体随圆盘匀速转动时有沿径向运动的趋势,一部分学生会选择记住静摩擦力提供向心力,而有的学生就会为此大胆提出疑问,甚至会对比分析为什么随雨伞一起转动的雨滴飞出方向是沿切线方向而不是沿径向。问题意识的不同决定了对知识的理解深度不同,学贵有疑,物理教师要鼓励学生发现真正有价值的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试着解决问题,在思考与质疑中培养学生处理实际学科问题与科学问题的能力。   二、使学生接受“善”的感染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善良的情感是良好行为的肥沃土壤。”物理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科特点,抓住细节和时机进行“向善”教育,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发展,服务社会的责任感。这不仅可以使学生体验物理学独有的社会价值,心理上获得强大的自豪感,也会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1.链接课外生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知识的形成来源于自然、社会、生活,教师要善于从课内扩展到课外,从学校扩展到社会,把“生活——物理——社会”有机结合起来,真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