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秋人教版历史选修四课后训练:第1单元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含解析).docxVIP

2019秋人教版历史选修四课后训练:第1单元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含解析).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课后训练案巩固提升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贞观四年,(唐太宗)诏发卒修洛阳之乾元殿(按:隋炀帝营建的宫殿,毁于战火)以备巡狩。……张玄素上书谏曰:“……臣闻阿房成,秦人散……乾元毕工,隋人解体。且以陛下今时功力,何如隋日?承凋残之后,役疮痍之人,费亿万之功,袭百王之弊,以此言之,恐甚于炀帝远矣。” ——《贞观政要》 材料二 上(唐太宗)谓玄素曰:“卿谓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对曰:“若此役不息,亦同归于乱耳。”上叹曰:“吾思之不熟,乃至于是。”顾谓房玄龄曰:“……今玄素所言诚有理,宜即为之罢役。” ——《资治通鉴》 材料三 (贞观十一年)(马)周又上疏曰:“……今百姓承丧乱之后,比于隋时才十分之一,而供官徭役,道路相继,兄去弟还,首尾不绝。远者往来五六千里,春秋冬夏,略无休时。” ——《旧唐书》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在罢修乾元殿问题上,唐太宗和张玄素取得的共识是什么?唐太宗罢修乾元殿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基于上述目的,唐太宗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促成了怎样的局面? (3)材料三和材料二相比,唐太宗的统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纵观这三则材料,对唐太宗的统治应如何认识? 解析回答第(1)问时,要注意历史教训对唐太宗的影响。第(2)问时,可以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单概括。回答第(3)问时,要根据唐太宗统治前期和后期百姓处境的不同进行比较说明。 参考答案(1)共识:如果滥用民力,将会导致人心离散,政权覆亡。根本目的:唐太宗罢修乾元殿是为了维护开创不久的基业,避免重蹈秦始皇、隋炀帝的覆辙。 (2)唐太宗调整政策,提倡发展农业生产,减轻徭役赋税。出现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太平盛世”。 (3)变化:从与民休息变为苦役百姓。认识:唐太宗的统治是建立在剥削和奴役百姓的基础上的。他即位之初,善于纳谏,励精图治,征发的徭役相对减轻。取得一定业绩后,情况就不同了。在封建社会中,即使在“贞观之治”这样的“太平盛世”下,人民的徭役负担也是不轻的。 2.导学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贞观十四年,太宗谓房玄龄曰:“朕每观前代史书,彰善瘅恶,足为将来规诫,不知自古当代国史,何因不令帝王亲见之?……朕意殊不同古人。今欲自看国史者,盖有善事,固不须论,若有不善,亦欲以为鉴诫,使得自修改耳。卿可撰录进来。”玄龄等遂删略国史为编年体,撰《高祖、太宗实录》各二十卷,表上之。太宗见六月四日事,语多微文,乃谓玄龄曰:“昔周公诛管、蔡而周室安,季友鸩叔牙而鲁国宁。朕之所为,义同此类,盖所以安社稷,利万人耳。史官执笔,何烦有隐,宜即改削浮词,直书其事。” ——《贞观政要》 材料二 太宗对修改后的两朝《实录》很满意,对房玄龄、许敬宗、敬播都有赏赐。尤其是许敬宗,不仅赐物,并且加官,“权检校黄门侍郎”……许敬宗《唐并州都督鄂国公尉迟恭(敬德)碑》云:“(武德)九年六月,二凶伏辜。”《旧唐书·高祖二十二子传》赞曰:“建成、元吉,实为二凶。”两者口吻完全一样。 ——卞孝萱《唐太宗入冥记与“玄武门之变”》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太宗要求看实录的借口及其真实目的。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史中对玄武门之变的记载是否客观公正,据此说明历史研究者在研究历史时应如何运用史料。 解析材料一的内容表明,唐太宗要求看实录的借口冠冕堂皇,即纠正缺点,避免失误,但是其真实的目的是压迫史官按照自己的意志给玄武门之变披上正义的外衣。在他的干预下,玄武门之变的记述完全符合皇帝的意旨,这在事实上违背了记史客观公正的基本原则,这在君主专制的体制下在所难免。因此,在史学研究中一定要对史料进行细致的甄别,最大可能地去接近历史的真相。 参考答案(1)借口:以史为鉴,纠正过失。真实目的:为玄武门之变披上正义外衣,为其政权的合法性作辩护。 (2)玄武门之变是统治阶级内部争夺权力的斗争,而唐《实录》中将李建成、李元吉称为“凶”,明显不够客观公正。在历史研究中,要对各种史料进行甄别,去伪存真,力求客观公正地揭示历史的真相。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太宗)又谓曰:“汝(指太子李治)知舟乎?”对曰:“不知。”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尔方为人主,可不畏惧!”见其休于曲木之下,又谓曰:“汝知此树乎?”对曰:“不知。”曰:“此木虽曲,得绳则正。为人君虽无道,受谏则圣。” ——《贞观政要》 材料二 上(唐太宗)曰:“……自古帝王多疾胜己者,朕见人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人主往往进贤则欲置诸怀,退不肖则欲推诸壑,朕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duyingjie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