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测试与练习.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章 测试与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 A.真理具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具有相对性 D.真理具有全面性 2、人的视觉器官有感觉外界物体的光和颜色的功能。可见光的波长范围一般是380nm(纳米)到780nm,称为可见光谱。在可见光谱范围内,不同波长的辐射使人感觉到不同颜色,一般来说,700nm为红色,580nm为黄色,510nm为绿色,470nm为蓝色,400nm为紫色。这种现象表明 A.人只能认识外界物体作于感官形成的感觉 B.人的感官所具有的生理阈限是人的认识能力的界限 C.人的感觉中包含着对外界事物信息的选择、加工和转换 D.人所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感觉是人自身生理活动的结果 3、人们先设计图纸,然后根据图纸施工建成大楼,这说明 A.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B.意识创造物质 C.意识决定物质 D.意识依赖于物质 4、在中国,为了治疗疾病,古代就产生了中医学。这说明 A.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B.认识是实践的目的 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本质 5、有人认为只有写到书本上的理论才是真实可靠的,便不顾实际情况,生搬硬套书本上的理论。这犯了 A.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 B.直观被动反映论的错误 C.教条主义的错误 D.经验主义的错误 6、实践的客体是 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 B.客观物质世界 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 D.进人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 7 、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 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 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 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 8、“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9 .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说明 A.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D.人具有认识自然的能力 10、科学家尼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A.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 B.实践高于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C.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 D.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 11、“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一名句强调的是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间接经验毫无用处 1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13、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 A.感觉 B.知觉 C.表象 D.分析 14、对于哲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两大派别的正确评价是 A.唯理论是正确的,经验论是错误的 B.经验论是正确的,唯理论是错误地 C.唯理论和经验论各有片面的真理性 D.唯理论和经验论都是完全错误的 15、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了 A.人们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事物 B.人们获得感性经验至关重要 C.人们不仅要善于观察事物,而且要善于思考问题 D.人们在认识事物是要有理性的指导 16、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 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 17 . “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 A.强调真理的客观性 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C.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D.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18、“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这种观点是 A.强调认识对实践的作用 B.强调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作用 C.认为认识可以脱离实践 D.认为实践可以脱离认识 19、“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这一论断说明了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 D.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 20、列宁提出的:“从物到感觉和思想”

文档评论(0)

zzqk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