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微生物学第二章原核生物.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蓝细菌与水体环境质量关系密切,典型的水华藻类 在水体中生长茂盛时,能使水色变蓝或其它颜色。某些种属的蓝细菌大量繁殖会引起“水华”(淡水水体)或“赤潮”(海水),导致水质恶化,引起一系列环境问题。 有的蓝细菌并能发出草腥气味或霉味。 第五节 蓝细菌 北京某景观水体水华 * 第五节 蓝细菌 二、蓝细菌的形态结构与特点 蓝细菌的形态多样 单细胞球状、杆状、长丝状、分枝丝状等类型 菌体外常具有胶质外套,使多个菌体或菌丝体聚成一团 * 细胞壁结构 外:脂多糖 内:肽聚糖 细胞内有贮藏物:糖原、聚磷酸盐等。 第五节 蓝细菌 体积一般比细菌大 直径:3~30μm,长最大可达60μm 细胞结构与G-相似 细胞含叶绿素a外、类胡萝卜素及藻胆蛋白(Phycobiliprotein)等光合色素。菌体多呈蓝绿色,但在不同光照条件下,菌体所含色素比例改变,可呈现黄、褐、红等颜色。 在水生的种类细胞中常常有气泡。 * 生理特性 一些种类能分泌胞外多糖,形成粘液层、荚膜等。 光合作用的部位为类囊体(其数量很少,贴近在细胞膜附近)。在类囊体中的膜上色素和光合电子传递链的有关成份。 第五节 蓝细菌 三、蓝细菌的繁殖与生理特点 芽殖 丝状体断裂 休眠细胞 蓝细菌的繁殖方式 * 发现及研究过程 1878年Francis最早报道了泡沫节球藻(蓝藻,Nodularia Spumigena) 对动物产生毒害作用。 1959年Bishop等首次分离出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 1982年Botes等对微囊藻毒素的结构进行分析。 1994年Lawton等提出藻毒素的HPLC测定方法,并被WHO以及许多研究者采用。 四、蓝藻毒素 第五节 蓝细菌 许多水华蓝藻为产毒藻类。 世界10~95%的蓝藻水华可产生藻毒素,平均59%。 (WHO, 2003) * 第五节 蓝细菌 1、蓝藻毒素(Cyanotoxins)的类型 胞内次生代谢产物,随细胞老化溶解而释放,正常状态胞外藻毒素含量仅占总量的10%。 根据化学结构可分为:环肽、生物碱和脂多糖三大类。 毒性类型:肝毒性、神经毒性和皮肤毒性等 * 藻毒素类别 毒性 产毒藻种 环肽类 微囊藻毒素 肝毒性 鱼腥藻,项圈藻,隐球藻,软管藻,微囊藻, 念珠藻,浮丝藻 节球藻毒素 肝毒性 节球藻主要在咸水水体) 生物碱类 神经毒性生物碱 类毒素-a 神经毒性 鱼腥藻,束丝藻,浮丝藻 类毒素-a(S) 神经毒性 鱼腥藻,浮丝藻 贝类毒素 神经毒素 鱼腥藻,束丝藻,拟柱胞藻,鞘丝藻 细胞毒性生物碱 筒胞藻毒素 细胞毒性,肝毒性,神经毒性,遗传毒性 鱼腥藻,束丝藻,拟柱胞藻,Umezakia 皮肤毒性生物碱 海洋藻类 海兔毒素 皮肤毒性 鞘丝藻,裂须藻,浮丝藻 去溴海兔毒素 皮肤毒性 鞘丝藻,裂须藻,浮丝藻 鞘丝藻毒素-a 皮肤毒性,口腔和胃肠道炎症 鞘丝藻 脂多糖类(LPS) 可能引发暴露组织的炎症 所有产毒蓝藻 * 2、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四“最” 出现频率最高 变种数量最多 产生量最大 危害最严重 第五节 蓝细菌 藻毒素分子结构 * 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 MC)化学结构 化学结构:环状七肽 分子量:900-1100Da Adda 1 2 3 4 5 6 7 Adda与毒性有关 2(X)和4(Z)可变 80种变体(WHO, 2004) 常见微囊藻毒素: MC-LR, RR, YR L: Leucine亮酸; Y: Tyrosine酪氨酸; R: Arginine精氨酸... X Z 第五节 蓝细菌 * 几种典型微囊藻毒素的LD50值(小鼠生物测试) 微囊藻毒素 分子量 LD50(μg?kg-1) 产毒藻种 参考文献 MC-LR 994 50 铜绿微囊藻; 水华鱼腥藻; 绿色微囊藻 Botes et al., 1985; Rinehart et al., 1988; Krishnamyrthy et al., 1989; Watanabe et al., 1988 MC-RR 1037 600 铜绿微囊藻; 绿色微囊藻; 鱼腥藻 Kusumi et al., 1987; Painuly et al., 1988; Watanabe et al., 1988; Sivonen et al., 1992a MC-YR 1044 70 铜绿微囊藻; 绿色微囊藻 Botes et al., 1985; Watanabe et al., 1988 (来源: WHO, 1999. Toxic Cyanobacteria in Water) 第五节 蓝细菌 * 微囊藻毒素(Micro

文档评论(0)

beautyev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