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态制剂在儿童腹泻病临床应用.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益生菌的药理学特点 菌株特异性和剂量依赖性 临床医师在选择使用时应注意各种药物所含的菌株以及该药物在上市后的循证评价效果。不同的菌株,发挥作用所需的剂量不同,甚至同一菌株针对不同的疾病,所需的剂量也不相同,在选择药物剂量时应该注意。 益生菌药物使用剂量 使用剂量 益生菌的剂量是以每个包装(片、袋)含有的细菌菌落数(CFU),即活菌的数量来标识的。在我国药典中,只规定了每个包装中所含活菌的最低量,而没有设上限。 由于每种药物所含的益生菌菌株不同,其作用存在差异,因此对不同益生菌之间的剂量高低进行比较欠缺科学依据 应注意到,国外研制生产的益生菌药物的每个包装中活菌数(108-109CFU)高于国内药物(>107-108CFU)的10倍,甚至几十倍,国外推荐的使用剂量也明显高于国内。因此在临床上对一些治疗效果不佳的病人,有理由加大剂量使用或更换另一种益生菌药物,这也是将来益生菌临床应用研究的方向之一。 益生菌药物使用疗程 使用疗程 目前尚无有关益生菌使用疗程的具体规定,针对不同疾病疗程不同。建议,对急性腹泻病,宜使用至病情恢复后1周;对慢性疾病如IBD、IBS、湿疹、黄疸和婴儿肝炎综合征等,也应使用至症状缓解后1周为宜;预防使用则需要更长时间,可达3-6个月。 与抗生素合用 :益生菌药物为活的微生物,应避免与抗生素同时服用,以免影响疗效。若需同时应用抗生素,应加大益生菌剂量或错开服药时间,最好间隔2-3小时以上。布拉酵母菌、酪酸菌和芽胞杆菌制剂对抗生素不敏感,可以与抗生素同时使用。 多种菌与单一菌制剂的评价:由于各种益生菌药物使用的菌株和剂量不同,目前很难评价多种菌与单一菌制剂的优劣。 个体化:由于个体出生后其肠道结构和功能的发育和影响发育因素各有不同,肠道菌群紊乱的程度和方式存在个体差异,因此不同病人对同一药物同一剂量的效果可能出现差异,儿科医师在选择使用时应该个体化。 益生菌药物应用需要注意的问题 益生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安全性 “益生菌一般来讲是安全的(GRAS)” WHO/FAO[1] 欧洲食品安全委员会[2] 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临床儿科组专家共识[3] 益生菌的安全性风险[1-3] 菌血症 携带和传递抗生素耐药性 有害代谢产物 菌血症发生率:0.05%-0.4%[4] [1] Joint FAO/WHO Working Group Report on Drafting Guidelines for the Evaluation of Probiotics in Food London. April 30, 2002 [2] EU-PROSAFE Project Trends in Food Science Technology 2008;19:102-114 [3] 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学分会儿科学组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11;26(1):17-20 [4] Borriello SP, et al. Clin Infect Dis 2003;36(6):775-780 GRAS: The generally recognised as safe(GRAS) 益生菌药物毒副作用的报道 肠球菌属[1-6] 菌血症、心内膜炎、泌尿道感染、伤口感染 抗生素耐药质粒携带与传播 鼠李属乳酸杆菌[1-3] 菌血症(200例) 抗生素耐药质粒携带和传播 枯草杆菌[1,3] 菌血症、败血症(7例) 布拉氏酵母菌[3,7-8] 真菌血症(至少60例) 多数有基础疾病 [1] Joint FAO/WHO Working Group Report on Drafting Guidelines for the Evaluation of Probiotics in Food London. April 30, 2002 [2] Trends in Food Science Technology 2008;19:102-114 [3]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11;26(1):17-20 [4] Intern. J Food Micro. 2003;88(2-3):255-262 [5] Expert Opinion on Biological Therapy 2004;4(9):1519-1531 [6] Koch S, et al. Vaccine 2005;22(7):822-830 [7]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 2005;40:1635-7 [8] Journ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 2003;41

文档评论(0)

beautyev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